纺织车间沭阳有吗,华夏的祖先从哪里起源?
华夏文明起源以最重要的“农桑文化”为起始,其中旱作(黍栗)文明出自一万~八千年前的磁山-裴李岗文化,稻作文明出自南方地区(最早是1.2万年前的江西万年仙人洞),“养蚕缫丝”则最早发现于5300年前的郑州河洛古国(与黄帝、嫘祖传说重合)。
按汉语语言溯源和基因学研究,中华文明起源为北方地区,其先民迁徙与“磁山~裴李岗文化”的兴起和传播有关(也就是最早的黍、粟起源)。
在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中,Y染色体非重组区DNA多态性,包括单核苷酸多态性和短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在人群分化中会产生最大的遗传差异化,因此在鉴别民族起源和迁移研究中具有较大准确度和可操作性,是研究群体起源和迁移的理想工具。
据国际公认的有关研究结论显示,Y染色体O3*-M122、O1a*-M119、O2a*-M95、C*-M130、D*-YAP和P*-M35这几个主要单倍群在东亚群体中有着高的多态信息量,其中的遗传和变异包含了与东亚人类相关的起源和迁徙细节。
据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李辉研究团队所著《人类起源和迁徙之谜》一书介绍,距今30000年左右,产生了对东亚地区现代人口分布影响深远的Y染色体单倍群O*-M175的突变,其下游突变形成的单倍群O3*-M122、O2a*-M95、O1a*-M119在东亚群体中所占在50%以上。其中O3*的关键类型都来自中原的磁山-裴李岗文化,是汉藏同源的关键类型。
汉族和藏族同属汉藏语系,汉藏语系主要分为汉语族和藏缅语族,在后期的发展中又融合了苗瑶语族、壮侗语族和仡黎语族。Y染色体的研究结果显示,汉藏两个民族的共同祖先约10000年前生活在北京周边的桑干河-永定河流域,是小米的驯化所孕育出来的。
新石器时代进入磁山-裴李岗文化时期,早期农业迅速发展以后,汉藏语系的祖先分别向南北两个方向分化为藏缅语族祖先和汉族祖先。藏缅语族祖先后来又西迁,分化出包括藏族、珞巴族等各民族。汉族和青藏高原各民族中普遍存在同一种Y染色体单倍群O3*-M122,就来自从北京发源的人群。由于汉藏族群的成功扩张,这个单倍群也是单倍群O下游频率最高、分布最广泛的一个类型。
据估算,O3*-M122向北方的早期迁移在东亚发生于25000至30000年之前,与现代人类在东亚-东南亚活动的化石记录一致。
2020年7月出版的《西藏各民族遗传性研究》一书介绍:基于东亚和东南亚群体的特殊性,西藏民族大学康龙丽课题组联合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进行了西藏各民族37个Y染色体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分型。
从西藏自治区各地采集了7个地区,康巴、卫藏、安多3个大方言区的藏族样本588份、僜人样本120份、珞巴族样本130份、门巴族样本34份、夏尔巴人样本87份、定日县藏族样本113份和工布藏族样本104份。所有采集的样本均为知情同意的无关个体,全部为男性。这些样本的Y染色体共有31种单核苷酸多态性单倍群,其中藏族群体的主要单倍群O、D比例占78.64%;夏尔巴人群体占95.41%;僜人群体占93.67%;珞巴族群体占56.16%。
在研究过程中,康龙丽团队把目光投向O3*-M122下游的亚单倍群O3a3c*-M134和O3a3c1*-M117。它们的起源年代与早期现代人由东南亚迁徙到东亚时间吻合,大约是在20000年前,但是从中原扩张的年代就晚得多。通过这两个单倍群的研究,可为追寻西藏自治区各世居民族的迁徙、扩散提供科学信息。
研究发现,O3a3c*-M134和O3a3c1*-M117在东亚、东南亚群体中平均频率为25%~35%,而在青藏高原群体中的频率从20.9%(那曲市藏族群体)到超过90%(僜人群体)不等;在中印东部交界地区的两个藏缅语族人群中频率分别为85%和76%,而在其他的印度和巴基斯坦群体中没有发现。这说明,青藏高原的人群与南亚次大陆的人群在遗传血缘上完全不同。
在深入分析总结了Y染色体单核苷酸多态性单倍体O3a3c*-M134和O3a3c1*-M117在东亚一带的频率分布规律后,康龙丽团队得出,西藏地区的各个民族都有着这两种主要类型,他们都来自新石器时代的中原地区,迁入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区可能有东、北两条路线。东线是从四川省、云南省迁徙至喜马拉雅山区域;北线是经过青海省到喜马拉雅山区域。
语言学证据与人群研究互相补充跨学科研究揭示汉藏语起源与演变 2021年05月11日 08: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郭健新 王传超
关于汉藏语的谱系分类问题可谓百家争鸣。目前国内外学界主流的分类观点是以核心词汇一致性支持的汉藏语系汉语族和藏缅语族两分支。这一观点也得到了最近的演化语言学研究的支持,复旦大学金力团队、法国东方语言学研究中心List团队和伦敦大学学院H. Zhang等运用贝叶斯系统发生学方法(Bayesian phylogenetic method),分别以不同的同源词数据库计算汉藏语系的谱系分类,并构拟了语言谱系树模型。
在上述研究中,虽然在具体的分化地点和时间问题上有不一致的地方,但在语言演化的整体趋势上都倾向于认为汉语最早从汉藏语系中分离出来,最初分化时间分别为距今5900年、7200年和8000年。在语言演化载体——人群的研究上,三个研究团队都认为早期的黄河流域粟黍农业人群可以看作原始汉藏语人群,并通过对应早期粟黍农业人群的扩张时间和自身研究中汉藏语演化的时间节点来印证起源地和分化时间的合理性。
在“农耕—语族理论”代入汉藏语谱系构建的研究中,前述的List团队将“粟”“猪”“羊”“水稻”“牛”“马”等与早期农牧业驯化相关的同源词引入分析,发现“粟”“黍”“水稻”“猪”和“羊”等同源词在汉藏语早期扩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这些同源词大部分都与中国北方的早期粟黍农业考古学文化相关联。而且,该团队还根据计算出来的分化年代将语系起源与晚期磁山文化和早期仰韶文化人群联系,判定汉藏语第一次分化的地点为华北地区,与汉藏语系北方起源假说相一致。
结合考古学证据来看,
一万~8千年前,磁山文化已经开始栽培粟作物,并且运用石磨盘、石磨棒加工粟谷,磁山文化作为黍、粟的起源得到学术界和诸多领域的认可。
随后东北地区的兴隆洼文化,及黄河流域中游地区以裴李岗文化、白家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仰韶文化诸类型,继承了粟黍农业传统。
至新石器时代晚期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西向形成马家窑文化时,其工具套和陶器组合已最远到达云南西北部,在大理永平县新光遗址、宾川县白羊村遗址、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菜园子和磨盘地遗址、元谋县大墩子遗址等,均可见马家窑文化特有的双孔石刀,并且生业经济以粟、黍、稻混合农业为主。
韩建业认为这一路线代表马家窑文化扩张的“彩陶之路”南道南支线,而这一扩张支线涉及的区域也与现代藏缅语人群分布地区较为一致,反映了原始汉藏语人群南向扩张的趋势。另一支南向扩张支线南道北支线则反映了人群走向青藏高原的过程,在甘肃东部形成了与马家窑类型关联较强的宗日文化。
此外,在距今4000年的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时期已经发现驯化的小麦遗存,可能是受“史前食物全球化(Food Globalization in Prehistory)”进程下小麦东传的影响,也与前述“小麦”“大麦”等农业相关同源词出现的语言学时间节点互为佐证。
近期的母系线粒体DNA研究表明,在青藏高原现代藏族人群中广泛分布的单倍群A11a1a和M9a1a1c1b1a可以追溯到以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为代表的北方粟黍农业人群,并根据线粒体DNA遗传变异数据计算的分化时间定位在距今3300年在藏族人群中达到最高比例。这一研究结果与陈发虎团队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动植物遗存分析得出的距今3600年农业技术革新,促使人类大规模永久定居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的观点一致,并进一步证实了黄河流域粟黍人群对走上青藏高原的大麦农业人群的重要遗传贡献。
新研究:汉藏语系起源于约7200年前的中国北方新华社华盛顿5月6日电(记者周舟)
一个国际研究团队6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报告说,世界第二大语系——汉藏语系起源于大约7200年前的中国北方。
法国高等社会科学学院东亚语言研究所和德国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历史学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用谱系分类法对古汉语、古缅甸语和古藏语等50种汉藏语系语言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汉藏语系起源于种植粟的农业人口,他们生活在磁山文化晚期和仰韶文化早期的黄河流域。
研究人员说,最有可能的情况是这一时代的东部集团逐渐发展出汉语,西部集团发展出其他汉藏语系语言。
中国科学家4月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研究结果,也提出汉藏语系起源于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该研究认为,原始汉藏语分化成现代语言的最早年代在距今约5900年前。
宿迁是怎样的一座城市?
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乡—宿迁,乘着改革的东风和地级市的建立,已经发展成为江苏省新型的工商业城市。市区建成面积百余平方公里,人口80多万,按照规划2030年市区人口将突破135万人。宿迁是中国地级城市百强,位列百强榜第87名。建市22年来先后荣获了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环保模范城市等称号。特别是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2017年再次被授予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并以连续3年全国文明城市总评最高分荣膺中国文明第一城。这是中国所有城市奖项中分量最重的一块金字招牌,中国文明第一城的荣誉是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文明20条”深入宿迁人民之心。全国文明城市是宿迁又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全国文明第一城宿迁,当之无愧。建市之初的宿迁地区GDP总值不到200亿元,全市人民发扬敢试敢闯,努力拼搏的精神,经济取得了大发展,2017年实现GDP总值2610亿元。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全国地级市发展速度前10名的城市中宿迁位列第6名,超过了原属辖的江苏老牌地级市淮安。今日的宿迁是绿色之城,花的海洋,景色宜人,让人流连忘返。宿迁以建设江苏大花园,中国宜居城市,为战略目标加大发展力度。中国城乡建设部也将宿迁列为了中国精品城市试点单位,此举对宿迁的城市建设将有极大的促进,为此江苏省也特别拨款200亿元用于支持宿迁建设精品城市,宿迁的城市建设将跨上一个新的台阶。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宿迁一定会有着更快更好的发展。
江苏宿迁为什么可以单独建市?
江苏省内乃至全国的知名度不算特别高,尤其是当前城市越来越论经济称英雄的环境下,宿迁更是不归属国内前列。换句话讲就属宿迁在江苏省内的存在感多少有低,但其实宿迁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早在夏商周时期便有人类居住,到来汉朝之时,宿迁地区更是泗水国的都城所在,后来又经历过宿豫县、宿迁县。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宿迁才升级为县级宿迁市,直到九十年代末又升为地级市,从宿迁地级市的设立时间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宿迁基本是江苏省内最年轻的地级市。之所以当年宿迁单独成立地级市与当时苏北整体的经济环境有关,当时苏北经济已经于苏南出现了差距,设立宿迁地级市希望宿迁地区能够整合资源,发挥出地级市领导的价值。其实当前随迁的经济发展虽然在江苏省内排名最后几位,但是放在淮海地区,宿迁的经济发展尚可,食品酒水、服装纺织、木材加工、机械电子等行业作为宿迁的支柱产业,发展还是不错的,最起码能够为宿迁的工业建立完善的底子。并且宿迁也因为互联网名人故乡,而设立了互联网企业。宿迁毕竟成立地级市尚短,不能马上就与传统的老牌地级市相比较,希望在未来的几十年中,宿迁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欢迎关注“地理有意思”留言一起探讨。
宿迁除了项羽还出过什么名人?
宿迁历史上名人辈出,灿若繁星。政治家、军事家有项羽、鲁肃、刘世勋、魏胜、杨泗洪、朱瑞等,科学家有改进纺织工艺的卢廷兰,地理学家陶懋立,中科院院士胡宁、陈禺页,著名中医张汉、蜚声中外的蛇医季德胜、名医蔡克元,植物学家吴印禅,蚕种专家段佑云,著名骨科教授陆裕朴等,清代有著名桃源诗人房震亨、女诗人倪瑞璇、剧作家刘清韵、著名山水画家徐子容、芦雁画传人薛怀等艺术家。近代和当代有中国近代军乐创始人李映庚、著名的地理学家张相文、哲学家史学家叶蠖生、进步诗人谢仑仙、女诗人史忆芳、水墨梅花画家张德亭、画家张开元、摄影大师吴印咸、画家苏葆桢、著名作家白夜、朱西宁、剧作家宋项如、京剧表演艺术家宋长荣等。“淮北刘胡兰”喻尊霞、女英雄王华、“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少年英雄”韩余娟等都诞生于这一方热土。
关于【纺织车间沭阳有吗】和【华夏的祖先从哪里起源】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