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老板为什么转型,如何看待中国企业大肆收购外国奢侈品牌?
前不久,又一知名国际奢侈品牌“下嫁”中国公司。
2月22日,复星国际及其子公司宣布收购Lanvin,成为这个法国时装屋的新东家。而创立于1889 年的Lanvin,是除爱马仕和Chanel外,所剩无几的至今仍保持独立的法国奢侈品牌之一。
据新芽NewSeed,而这已经是2月短短一个月内,传出的第二个中国公司“海淘”国际奢侈品牌的案例。当有钱有势的本土企业玩起跨国剁手时,这阵仗可丝毫不输你家败家娘们。
这些听都没听过的“土”公司
成了你剁手奢侈品牌的金主爸爸
深圳赫美集团、山东如意控股集团、甘肃刚泰控股,你或许从未听说过他们,但据不完全统计,仅在过去一年,他们就在海外豪掷50多亿元“买公司”。
赫美集团在国内时尚消费领域是新手,但其公司早在2010年已于深交所上市。赫美原名浩宁达,此前主要做智能电表研发生产, 2016年更名“赫美”这个洋气的名字后,便在时尚产业的路上一路狂奔。
仅去年一年,赫美集团就在收购奢侈品牌及高端时尚零售上耗资了22亿元。这其中包括为了拥有Armani、Hogan和Dolce&Gabbana等奢侈品牌的代理权,斥资5.6亿元收购崇高百货;收购中国最大的欧洲高端品牌零售代理商——彩虹时代旗下四家子公司,获得包括Escada、MCM和Versace等高端时尚品牌在中国的运营业务。赫美集团董事长王磊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还表示,未来三年,赫美还将投入100亿元来整合中国高端零售业。
另一家“收购狂人”山东如意集团的前身是山东济宁毛纺织厂,主要业务以生产高档和顶级面料为主。这家名字听起来“土土的”的公司意外大火全都是因为它停不下来的“买买买”策略。
早在2010年,山东如意以约44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日本百年品牌Renown 41.53%的股份,成为Renown公司第一大股东。2016年,出资13亿欧元接过了法国轻奢品牌SMCP的大盘子。去年,如意又花了一亿美元收购了能与Burberry一较高下的风衣品牌雅格狮丹Aquascutum。就在本月,如意集团又因7亿美金买下瑞士奢侈品牌Bally赚够了眼球。
成立于1996年的刚泰集团此前的主要业务集中在房地产领域,近年来转而关注黄金、钻石等珠宝产业链的发展,于是就储备了22个金矿,约150吨的黄金……此外,公司旗下还拥有线上O2O钻石企业珂兰钻石、彩色珠宝互联网销售企业优娜珠宝、国鼎黄金等多家珠宝零售企业。
2017年8月,刚泰集团以14.6亿元收购了被誉为奢侈品界 “迈巴赫”和“劳斯莱斯”的意大利奢华珠宝品牌Buccellati 85%的控股权,引起国际媒体侧目。
“不务正业”做时尚
复星、京东是代表
如果说以上三家国内上市公司的收并购,是对主营业务的强化和升级,那复星和京东就是“不务正业”的典型了。
19岁的复星是一家年轻的中国民营企业,从1992年创立至今,复星横跨生物制药、钢铁、房地产、信息产业、商贸流通、金融等多个领域。业内关于复星的传说是“3.8万元创业资金起步,19年打造出管理总资产达1370亿元的多元化企业”。
在买买买的中国人中,复星已早有名气。尤其是三年前复星提价近一半从意大利投资大亨安德鲁·波诺米(Andrea
Bonomi)手里抢下地中海俱乐部(Club Med)。这几年,复星也算是国际奢侈品牌买卖市场中的常客。在竞购Lanvin的同时,复星已经把手伸向了“内衣界的爱马仕”La Perla。La Perla还没到手,复星又把意大利男装品牌Caruso、德国服饰品牌Tom Tailor收入囊中。
除了服装品牌外,复星还通过投资英国矿业公司Gemfields而入主俄罗斯百年珠宝品牌Fabergé。这个品牌比Lanvin还要老,而且是接单为沙皇制作复活节帝国彩蛋的。
另一家喜欢另辟蹊径的公司是京东。
先是奶茶妹妹以“刘强东夫人”的身份请来“美国半个时尚圈”办晚宴,再是密集的出现在各大时装周和设计师品牌发布会,京东通过“混圈子”积累时尚圈的资源和气质。
除了参加各种活动外,京东还斥资4亿美元投资英国时尚奢侈品电商Farfetch并成为其最大股东之一,刘强东也因此成为Farfetch的董事会成员。随后,京东上线奢侈品应用TOPLIFE,并将其单独列为事业部。在时尚领域不断开疆扩土的京东近日又落下一子,2月7日,京东与都市丽人宣布共同设立10亿元时尚产业基金,投资于贴身衣物及上下游周边行业公司。
中国公司海外狂买,为了啥?
一方面是中国企业在收购海外奢侈品牌的路上高歌猛进,购买的标的越来越贵;另一方面是原本不涉足时装领域的本土公司也开始争相踏入。除了彰显消费实力,中国公司疯狂海购的背后是各有心思。
1.消费升级浪潮下,是时候进行品牌升级了
对服装企业而言,跨国并购能获得品牌、设计、技术、渠道等资源,使得集团在整体产业链上越来越有话语权,帮助企业自身进行转型升级。
就像如意集团对SMCP的收购,虽然如意是中国最大的纺织品制造商之一,为德国BOSS、意大利ARMANI、ZEGNA等多个高端服装品牌的供应商。但其最大的愿望仍是从产业链上游走到下游。
该集团旗下上市公司山东如意在2007 年招股说明书中就提到,虽然如意从研发水平到加工工艺都有与国际高端产品一比高下的能力,但因终端产品——服装品牌没有国际影响力,只能做贴牌业务,利润都被别人拿走了。而收购海外时尚品牌让这家本土纺织生产商完成了向时尚品牌运营集团的转型,从面料研发和生产走到下游高增值的环节,这也是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升级的体现。
除了传统公司为了开拓国际版图,布局高端奢侈品市场的需要,另一部分国产服饰品牌因为面临着生死困境,转型也是不可避免。
美特斯邦威3年关店1500家,一代鞋王百丽退市,周杰伦代言过的德尔惠宣告破产……近年来国产服饰品牌日子并不好过。受到快时尚和电商的冲击,有实力者也希望参与外部品牌,转型出一个“时装集团”。
2.还不是为了新零售
Farfetch旗下拥有全球约550家合作买手集合店和200个合作品牌入驻,缺乏时尚基因的京东希望,通过投资Farfetch一步到位,切入中国奢侈品网购市场。
买品牌、买百货,看重的是它们遍布全球的线下门店和买手店;买电商平台,则是打破地缘限制,增加流量入口,嫁接互联网技术。已管理超过40个国际品牌的赫美集团,今年1月8日收购奢侈品电商尚品网,补充线上布局。
据赫美相关负责人表示,收购尚品网及和诚宇信可填补赫美在互联网技术方面的短板,提升现有线下销售系统的数据分析和产品推广能力,强化全国销售网络的库存、物流和售后管理,为下一步的国际高端品牌运营行业合作提供对接平台,并为会员系统的搭建提供线上基础和技术支持。
无论是为入口之争,还是为资源整合,在新零售逐渐成为巨头战场的今天,可以预见奢侈品领域的收并购将愈加频繁。
3.奢侈品行业日薄西山?大妈不抢,00后进场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到2016年期间,Prada在中国关闭了16家门店;Chanel在中国关闭了11家门店;Armani关闭了5家;Burberry关闭了4家……唱衰奢侈品行业的声音不绝于耳,中国企业会不会成为接盘侠?
“全球奢侈品及珠宝的消费群体中中国人占到了三分之一以上,这是我们着眼去挖掘一些国际品牌的一个源动力。”刚泰控股总裁赵瑞俊在某采访中表示。
据贝恩《2017年中国奢侈品市场研究》报告称, 在经历了三年减速期后,中国内地奢侈品消费市场在2016年第三季度开始强势反弹,在2017年达到了20%的增长。这其中,“千禧一代”成为定义新奢侈品潮流、加速2017年奢侈品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
过去,中国的奢侈品消费群以经济实力较强的60后、70后为主,而现在,中国近一半(48%)的奢侈品消费者不到30岁。这些“网生”消费者,对于奢侈品的消费观有了极大差异,他们在互联网的陪伴下成长,社交媒体上时尚博主背的一只新款手袋就能立刻引发他们的购物冲动。
同时,提前享受、贷款消费的消费观也是他们身上鲜明的特色,而中国消费金融的发达也为这种消费提供了环境。
结语
这波由中国公司带起的节奏,让奢侈品行业发生了明显变化。于是在过去一年,我们看到国外奢侈品牌纷纷拥抱线上、中国本土品牌 “扬帆出海”、国内奢侈品平台寺库上市、二手奢侈品交易商层出不穷……颇有一番“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景象。
华联股份和华联综超的区别?
华联股份(000882)全名叫北京华联商厦股份有限公司,以前叫中商股份有限公,2002年更名为华联,2009 年向北京华联集团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定向增发收购资产,华联集团成为第一大股东。
但是这个华联集团原第一大股东为央企中商集团,12 年12 月海南鸿炬实业有限公司增资后成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30.43%,其最终控股人为社会团体法人海南文化交流促进会,成为发行人新的实际控制人。
华联集团旗下还有另外一家上市公司华联综超,证券代码600361,分别为其购物中心业务和超市的运营主体,综超也租用了华联股份的部分物业用于经营。华联控股成立于1993年,98年重组和增发,由化纤业变为纺织服装业,05年,退出纺织业,主营转型PTA。09年,又变更为房地产开发,公司进行房地产开发的主要资源就是以前化工厂的厂房和工业用地。
公司母公司华联发展集团股权分散,看不出实际控制人。
沃尔玛永辉和大润发的优缺点分别是什么?
给您分享零售连锁业的趣事,解答您零售行业相关的疑问!作为一个业内人士,我来说一说三者的区别和优缺点吧。
1.首先,三者都是零售连锁企业。那么我们先来看看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公布的百强榜单(连锁百强榜一般是当年五月左右公布上一年的业绩规模排名,故目前只有2016年的榜单)
从榜单上我们可以看出,也就是规模排名来说,大润发排名第四,沃尔玛第五,永辉第十。从门店数来看,大润发最少,只有369,销售规模却高于439的沃尔玛,这表明大润发单店规模优于沃尔玛,从数据来很简单就能算出,大润发单店年均销售2.8亿元,沃尔玛单店年均销售1.7亿元。(永辉5445万,门店487家,但是永辉有万平的门店也有100-200的小店,不像大润发和沃尔玛全是万平的大店。)
2.下面我们来单个分析一下大润发,沃尔玛,永辉。
大润发
大润发以前是台资企业,是台湾老牌纺织企业润泰转型而投资的快消品零售企业,97年大润发灵魂人物黄明端在上海开出大陆第一家大润发,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大润发销售规模第一店在昆山,昆山大润发在十多年前的时候销售规模就做到了10个亿,全年10个亿 未税销售,如果算含税销售,那么,就是接近12亿,也就是日均320万!可以这么说,以这家店的销售规模,中国超市行业第一店,当之无愧!大润发对物业要求很高,基本上是开发商按照他的图纸去设计建设物业,所以,大润发能做到所有门店的品类布局基本上差别不大。大润发正常是两层物业结构,三楼是停车场,二楼是百货食品生鲜,一楼是招商区。卖场进门基本上都是文化用品,休闲百货,然后电子产品,大小家电,等等。大润发拥有强大的聚客能力,所以基本上招商区的收益就能把房租都抵消掉了。在零售行业来说,大润发品类很均衡,品类也做到了极致。当然,最近大润发被马云收购了。。。。
下面谈谈沃尔玛。
沃尔玛发展很早,可以这么说,沃尔玛家乐福等都是大润发的老师。。。沃尔玛96年第一家店进入深圳,发展很早。但是沃尔玛是中央集权式架构,门店定价促销等方面自主权利不够,故没有大润发灵活。故竞争方面竞争不过大润发。当然,还有其他的种种原因,篇幅有限,我们在这就不详谈了。
永辉
至于永辉,永辉是得益于福建福州的农改超项目然后98年才成立的。永辉有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生鲜,因为农改超起家的嘛,生鲜做的特别好,而生鲜又是很聚客流的品类,所以,虽然永辉的食品,日用品,大小家电等做的很烂,但是由于永辉生鲜就撑起了大半边天,所以永辉业绩也很好,一直跑马圈地。然后现在还分了红标店(普通店),绿标店(类似于精品店),超级物种(类似于盒马鲜生)。
3.最后,总结一下现在的行情。如果大润发和沃尔玛相遇,大润发80%可能完胜沃尔玛;如果大润发与永辉相遇,大润发生意不错,永辉生意也不会差;如果沃尔玛与永辉相遇,永辉的赢面略大一些。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观点及看法,有不足之处望在评论区不吝赐教,大家一起讨论,喜欢的话关注+点赞哦!当然,更欢迎评论,互利共赢,互关必回!谢谢!
为什么老板宁愿高薪招聘技术新人?
现在是科技时代,各行各业都讲究技术革命,这些年,专业技术人才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各大企业花重金招聘技术新人,其中有很多原因。
一、技术创造财富。过去的市场,讲究机遇和人力,一个企业掌握一项技术,招聘能运用这项技术的人工作,仅仅靠这一项技术来赚钱。而现在的市场,随时都要求技术革新,掌握先进技术,就能占领市场,从而获取更多财富。
二、技术改变命运。在改革的浪潮中,像很多纺织厂、机械厂,因为没有革新技术,落后于市场发展,早早就被淘汰。拥有技术性人才,生产出更适应市场需求的物品,才能让企业存活。
三、老员工思维落后。许多老员工依旧保持着原先的工作状态,思想顾不尘封,缺失很多学习能力,如果企业让这些老员工参加培训,很难培养出技术人才,这样,既浪费了钱,又得不到收益,实则为亏本买卖。
四、老员工底子薄。很多老员工学习期间,知识体系还不够完善,很容易出现断裂的现象,尤其是很多资历老,学历低的人,在企业地位高,但实际上让他们再学新技术,很难有成效,碍于面子,领导又不好过分要求,所以干脆高薪招聘新人。
关于【纺织老板为什么转型】和【如何看待中国企业大肆收购外国奢侈品牌】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