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凤纺织在哪,这两座西部二线城市?
在西北兰州因大家不了解,大多数只看GDP增长情况,而忽略了过程。兰州在西北的实际情况如何呢?1)兰州是西北三个政治、经济战略核心中,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西北三个中心分别为:
A.以西安为核心的陕西关中城市群,人口3800万,主要城市为咸阳、宝鸡、渭南等;
B.以兰州为核心的青甘宁黄河上游城市群, 人口3800万,主要城市为西宁、银川等;
C.以乌鲁木齐为核心的新疆城市群,人口2400万,主要城市为克拉玛依、库尔勒等;
2)兰州处西北中心地带,西北政治、军事、交通核心。兰州是西北综合交通枢纽,具有西北最大的铁路枢纽,全国第二大航空管制区,全国第九大物流集散中心;
3)兰州是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是全国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和重要物流集散中心;
4)兰州、西宁、银川黄河上游城市群是西北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也是西北水利核心。从图上可以看出沿黄河及黄河支流有大量的地级市和县级区密集分布。
5)兰州是西北文化中心,兰州、西宁、银川同源。1764年陕甘总督置兰,甘肃分化西宁、海东等地区作为青海省省会,稳定西藏,青海建省;甘肃分银川等地区建立宁夏省,稳定河套地区;甘肃建甘肃新疆省,扶植新疆建省。
兰州作为西北政治中心是以乌里雅苏合为中心的外蒙古、以银川为中心的宁夏、以西宁为中心的青海、以拉萨为中心的西藏、以伊犁为中心的新疆的各区域、各民族交流中心,因此说,兰州是西北政治、文化中心。(西安是国内文化中心,不是西北文化中心)
6)兰州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蒙古高原及祁连山、六盘山、贺兰山,腾格里沙漠、黄河等多板块,多地质地形交汇的战略要地,是西藏、青海、新疆、外蒙交通咽喉,同时兰州向东直连太原、西安,向南直联重庆、成都,在历史上兰州就是座中而八联,西北军事战略要地。
从1985年开始兰州经济逐步掉落,在西北地区经济总量增长缓慢,这是大家普遍的认识,实际上这有很多原因。一)在西北五个省会城市中,兰州是唯一将省会城市拆分缩小的城市,西安、银川、西宁、乌鲁木齐都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城市扩张;
1)西安市一直在拓展,城市管辖区增大,人口增多是西安长期发展的重要支撑。1983年西安一次增加了 五 个县。
1983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将渭南地区所属蓝田、临潼县和咸阳地区所属户县、周至县、高陵县划归西安市,西安市共辖新城、碑林、莲湖、灞桥、未央、雁塔、阎良7区,长安、蓝田、临潼、周至、户县、高陵6县。
2)西咸新区和西安、咸阳一体化,西安进入新一轮城市拓展。按当前两市人口可GDP计算,西咸合并后人口: 1380万;管辖面积:20229平方公里; GDP:8700亿。
二)银川也是逐步扩张的城市。2002年灵武市划入银川市。
2002年 灵武市划归银川市, 增加土地 4639平方公里, 人口 23.7万;
2002年10月19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2]95号)将贺兰县的丰登乡划归银川市金凤区管辖。
三)西宁,同样是扩展城市,1999年12月5日,国务院批准将海东地区的湟中县、湟源县划归西宁市管辖。西宁所辖区,人口、土地还是少了点,但青海只有587万人口。
四)乌鲁木齐市,2007年8月1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将昌吉回族自治州米泉市并入乌鲁木齐市,撤销米泉市和乌鲁木齐市东山区,设立乌鲁木齐市米东区。行政区划调整后,乌鲁木齐市行政区域面积由10900.77平方公里增至14216.3平方公里;
五)如果,兰州市像西北其他城市一样,不是将城市拆分,再扩大主城周边县区,按当前国务院指导的兰州市兰白一体化,兰州不是今天这个样子。
1985年8月兰州市重工业区白银区升级为地级市,兰州市北拆分。兰白一体化是兰州沿黄河及黄河支流河谷重新优化的重要措施。
2010年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2012年建立“兰州新区”及“兰白科技创新区”“兰白经济一体化”等建设拉开帷幕。兰白一体化,兰州、白银再次合并成一个城市,将兰州建成800万人口的大型中心城市,升级为副省级城市,作为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西部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西北陕西、新疆、甘肃、宁夏都是资源大省,以煤炭、石油资源大省看看,兰州区域煤炭开发较早,转型较早,煤炭产量压缩量大,近年甘肃及兰州煤炭产量变化较小,兰州在资源开发方面受影响较小。从图上看,新疆产量巨大,在煤炭价格掉落时,乌鲁木齐经济总量从2015年的 2680 亿,2016年降到 2459 亿。宁夏人口只有660万,银川203万,煤炭是重要的经济支撑。
南宁,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广西首府从桂林搬到南宁。南宁的历史底蕴差一些,但城市规划建设不错,全市人口730万,面积 22112 平方公里,当前基础条件和新规划兰州市差不多。南宁,是南部港湾区主要城市,北部湾自贸区面向东盟,东盟人口超 4.5 亿,经济往来前途非常好,外向经济发展基础较好。西南、华南地区,南宁和昆明、广州等城市布局成竞争合作关系,西北西安--兰州--乌鲁木齐形布局部成协作关系,发展模式不一样。省会城市人口、GDP占全省情况。人口比例两个城市相差不大,GDP占比西北城市普遍偏高,这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南宁周边城市对省会的支撑作用要强很多。房地产在城市固定投资中所占比例!兰州市、南宁市同处中新通道关键位置,两个城市随兰渝、渝黔、成兰、贵州南宁等铁路建成联系更加紧密。潜力不好说,但愿都快速发展。最新经济状况,甘肃省及兰州市受环保影响,固定投资大幅跌落,甘肃2017年前三季增长率只有3.6%。兰州市也只有5.8%!从上能看出政策对地区的巨大引导!一带一路建设原认为兰州、乌鲁木齐会大发展,实际上和想像差距很大。乌鲁木齐市前三季GDP为1893亿,在全国百强城市中排名不升反降,兰州增长速度全国垫底,贵阳增速达11.2%。因此,谁潜力大,能看清吗?重庆强势超越天津,沈阳跌跌不休,真看不懂!唐朝的服饰有什么特点?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始于高祖李渊,终于哀帝,共历二十一个皇帝,共历二十二代,是中国历史上统一时间最长,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唐朝与汉朝并称为中国历史上两大强盛王朝之一,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开创了“贞观之治”,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开创了全盛的“开元盛世”。
贞观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宁的局面。当时年号为“贞观”,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盛世。
开元之治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唐玄宗治国初期,以开元作为年号,那时玄宗励精图治,并且善用贤能,发展经济,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史称“开元盛世”。
受到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因素的影响,唐朝的服饰丰富多彩、千姿百态、各有千秋,服装款式、色彩、图案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这一时期的女子的冠服丰美华丽,妆饰奇异纷繁,唐朝服饰有着绚丽多彩,新颖富丽,充满朝气的特点.。
唐代的服饰承上启下,法服和常服同时并行,法服是传统的礼服,包括冠、冕、衣、裳等;常服又称公服,是一般性正式场合所着服饰,包括圆领袍衫、幞头、革带、长筒靴等;而平民多着白衣,唐代女服主要为裙、衫、帔 ,而襦裙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大的祭祀场面,穿汉人的传统衣服。在平时,唐代的常服则是胡服(即鲜卑装)。
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
披帛,又称“画帛”,通常一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走起路来,不时飘舞,十分美观。
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
中唐时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较宽阔一些,其它无太大变化。
大唐二百余年的女子服饰形象,可主要分为襦裙服、男装、胡服三种配套服饰,唐代妇女的地位较高,在服饰中也有体现。贵族及宫廷女子多为半裸胸的宽松罗裙。歌女服饰染色醒目绚丽,贵族染色富丽高雅。
唐代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
唐朝服饰襦裙服系是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或衫,下着长裙,佩披帛,加半臂(即短袖)的传统汉服装束。襦,即上衣,一般只长到腰,很短,及腰处通常被收扎在裙线下,外面可加套“半臂”、“背心”,甚至更长的“褙子”,因而襦短也是唐代女服的特点之一。
襦衫领型有:圆领、方领、直领和鸡心领等类型。隋唐时襦和袄的领型受外来服装的影响,除交领、方领、圆领之外,还有各种形状的翻领。襦的领口又分为“交领”与“对襟”。襦的袖口又分为“窄袖”与“宽袖”。民间下层妇女多为窄袖,与现代无异;上层贵仕则是方便的窄袖与华丽飘逸的宽袖并存。
唐代女服性汉服中有一种在贵妇间流行的款式:高腰襦裙。它将裙带高高系在腰线以上,比如胸下,甚至系在胸线上方,准确地说应称为齐胸襦裙。这种款式无论身材丰腴还是瘦削都能达到别样的飘逸效果,尤其是在以丰腴为流行的圈子中更受欢迎。齐胸襦裙又分为两种:“对襟”齐胸襦裙与“交领”齐胸襦裙,一般来说对襟齐胸襦裙的使用范围更加广一点。
袄,长于襦而短于袍,衣身较宽松,也有夹衣或棉衣。襦、袄有窄袖与长袖两类。
衫,是无袖单衣,功用吸汗,有对襟及右衽大襟两种。衫在春秋天也可穿在外面,但和穿在外面有短袖的衫不同,后者称为背子或半臂。
帔帛。 在唐代的绘画或陶俑中,都可以见到妇女穿着窄袖的衣服,袒着胸口,露出半只臂膊,系着束到乳房以上的长裙。在她们的肩背上还披着一条长长的围巾。这围巾两端垂在臂旁,有时一头垂得长些,一头垂得短些。有时把围巾两头用手捧在胸前,下面垂至膝下。有时把右边一头固定束在裙子系带上,左边一头由前胸绕过肩背,搭着左臂下垂。有时把披在两肩旁的垂端凑在胸前,好像穿着一件马甲。形式很多、很丰富,都很合乎审美的要求。这种长围巾就是“帔帛”。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
金陵十二钗入选的标准有三:一曰“彼家”,她们都是宝玉家里的清净女儿;二曰“择其善者”,即聪俊灵秀、正邪两赋而来的上、中、下三等才女;三曰“薄命”。正、副、又副的分配标准是:正册为姑娘小姐奶奶;又副册为丫头;副册介于二者之间,妾或类似妾的阶层。按此标准,宝琴、李纹、李绮等才貌双全、命运两济的贵族女子,娇杏、二丫头等贾府以外的女子,夏金桂、宝蟾、善姐儿、蝉姐儿等邪派女子不能入选副册、又副册,她们不在金陵十二钗之数。
金陵十二钗正册 1林黛玉、2薛宝钗、3贾元春、4贾探春、5史湘云、6妙玉、7贾迎春、8贾惜春、9王熙凤、10贾巧姐、11李纨、12秦可卿。
原著当中由于曹雪芹的后四十回(或是后二十六回)已不可考,所以我们只能粗略分析下各人物结局。
一:林黛玉
林黛玉的死亡,是在贾母去世后,应该是上吊或者沉湖自尽,她的判词中:玉带林中挂,似乎象是上吊而亡,但从后边的联句中,隐约透露出。她的死亡应该和水有关。而造成她死亡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得知宝玉要娶宝钗,二是她已在吃的丸药中了慢性毒药,这个是有线索的,林黛玉刚到贾府的时候,贾母说过一句话,问她吃什么药,林黛玉说,人参养荣丸,贾母说,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而在此时,脂砚斋有如下批语:为后菖菱伏脉。贾菖,贾菱是谁啊?贾府配药的,受人指使给黛玉下毒,所受何人?一是王太太,薛姨妈他们,二是贾政的偏房赵姨娘之流。
林黛玉是贾宝玉深爱的女孩子,从脂砚斋批语来看,她在死后,宝玉对她一直念念不忘,她也是很美丽的女孩子,使薛呆子“忽见林黛玉风流婉转”会“早已酥倒在那里”。她也是很有才华的,在十二钗中,她的才华可以排在第二位,那么第一位应该是谁?我答:妙玉
二:薛宝钗
宝钗这小丫头对宝玉真的是好的不能再好。但贾宝玉对她似乎无动于衷,“纵使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她是进京参加选秀的,但没有入选,应该是朝中无人致使落选的,她在和宝玉的对话中:我倒象是杨妃,只是没有一个好哥哥好弟弟做得杨国忠的。她的理想就是入宫,但失败后,她的感情一直在宝玉身上,虽然宝玉不爱她。估计她和宝玉成婚后,并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夫妻。两个原因:一是宝玉不爱她,二是婚后不久,贾家被抄。所以,她的结局是,孤单的渡过余生
贾宝玉能娶到她也是不错的,虽然志向不同,但还不至于出家吧,何况,薛宝钗还是蛮漂亮的,最起码,皮肤好,应该比黛玉的皮肤好,“薛宝钗羞笼红麝串”一节可见。
三:贾元春
贾元春是悲哀的。“喜荣华正好,恨无常来到”。先说一下元春的爱情吧。试想,一个如花似玉的女孩子,嫁一个几十岁的老头,当然,这个老头是皇帝,我不知道他们之间是否有爱情,即使有,我认为是喜爱他的权利占了上风。这倒也罢了,时也,运也,命也。这样也不错,至少可以炙手可热,但是,“恨无常来到”,这个“无常”又是什么呢?据刘心武先生探秩,认为当时皇族势力有两派:“日派”和“月派”。日派是皇帝这一派,当然,元春属于这一派的,月派是已经两立两废的太子。这样不难理解了吧?也就是说,当时皇帝被太子的势力压着,或者是逼宫,致使元春成了权势下的牺牲品。她怎么死的呢?“荡悠悠,把芳魂消耗”,应该是白绫绞死的。“榴花照宫闱”,可见她是有了身孕。
贾元春,一个有才华、年轻的女子就这样成为了权势下的牺牲品,为之一叹。
四:贾探春
贾探春,贾府三小姐,贾宝玉同父异母的妹妹。一会儿读者看完就会明白,贾宝玉爱林黛玉,所以把她排第一位;虽然不爱薛宝钗,但她毕竟是宝玉的妻子,排第二位不过份;元春决定着贾府的命运,无可厚非她在第三;至于后来,宝玉和史湘云结合,但没有把史湘云排在第四,有点不理解了吧?好,咱们看看探春为什么受到作者那么重视。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王熙凤是聪明的,至少在红粉里算是巾帼不让须眉。王熙凤佩服的是谁?贾探春。她和平儿的说话中显露出来的: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 识宝钗小惠全大体,就充分显示出来探春的才能。也能怪王熙凤会赞扬她,如果贾府的管家是探春,也许就不至于落一个“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
贾探春本来有一个好姻缘,但是后来皇帝令她远嫁到外国,才使她:“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她的结局是:远嫁后一直没有再回来,可能也回不来了的。
五:史湘云
史湘云很可爱。她是书中第三号人物,次于黛、钗。她的憨态很容易印在读者脑中。大大咧咧,不拘于小节。我个人认为,书中做批语的脂砚斋就是史湘云,作者在书中是艺术化的,在现实中就是脂砚斋。当然,这个问题有待考究。史湘云给我印象最深的一节是她劝宝玉走仕途经济道路,宝玉烦了,就说:请姑娘到别的姊妹屋里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这懂经济学问的。湘云听后呵呵笑,一点也没恼。是吧,憨厚的样子跃然跳出。书中类似此景还有很多,“醉卧芍药”也值得一提。她本来是嫁了一个很好的丈夫的,只是她丈夫后来“得了病”。得了什么病?读者不要大意,不是一般的病,是参于了月派被击败,死在战场上。有没有根据?有。书中提到的“射圃”,就是他参与政治的根据。他和冯紫英、柳湘莲是一派的代表人物。
据清代有些人看过全本红楼梦的读者,现存下来的诗中大体了解史湘云后来的结局:贾府败落后,史家也接着败落,她流落到烟花巷,后来遇到了宝玉,他们就结合在一起,度过残年。于是,宝玉(曹雪芹)就完成了红楼梦的著作。
不管怎么说,史湘云的结局,相比别的女子,不算太坏。虽然后来,她跟着宝玉,生活很艰苦:“寒冬噎酸虀,雪夜围破毡”,白天以拾煤球换钱度日,煤球,就是别人烧了的煤,没有完全烧透了的。生活境况可想而知。
六:妙玉
妙玉在书中出场很少,最多时也就用了一千多字。但她是十二钗中才气最高的。“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作者对她的评价。而脂砚斋在侧就有批语“妙卿实当得起”。读者也可以看出她的才华。中秋节联诗,她自己联了一半以上,林,史二人共联了一半。
先说一下妙玉的身世吧。她是一个官宦之家的小姐,当然,他父亲的官不是太大,应该是得罪了当时有权势的人物,致使罢官或者丢掉了性命,这个有权势的人还要逼她做他的小妾。于是她在万般无奈下出家。用她自己的话说:“候门深似海,我是万万不去的”。她家应该和贾家有故交,甚至于,她连贾母喜欢喝什么茶也知道。贾家败落后,她得知宝玉回南,路上这位“有权势的人”在中为难宝玉。为了解救宝玉,她屈身这位“有权势的人”,所以才会“无瑕白玉遭泥陷”。
妙玉一生清高自许,才貌兼备,因她对宝玉付出太多,是贾宝玉生命中重要的一个人物,所以作者把她列为第六。
七:贾迎春
迎春,贾府二小姐。性懦温良,少言语,无纷争。这也造成了以后的悲剧。她的丈夫孙绍祖,曾受过贾府恩惠,如今却恩将仇报。只能可叹这位贾二小姐了。
八:贾惜春
书中贾惜春是自愿出家,但是作者原意并非如此。应该是贾府被抄后,贾惜春年幼,以致于后来沦落为尼姑。
九:王熙凤
说起这位,怕是读者都记忆深刻,在封建社会,女人中十万人也不见得有一个王熙凤。弄权术,耍阴诈,当然她也有能力,经济头脑不错,家里的钱不够花,往外放贷。呵呵,如果在当今社会,一定是位企业家。时不待我,可惜精明过份了一些,落了个衣冠还乡。死后才回金陵。
十:巧姐
应该说,巧姐后来的结局是最好的了,她最终嫁给板儿为妻,机缘巧合,刘姥姥给她起名字,原来是为孙儿媳妇起名啊。呵呵,不禁为之一笑。
十一:李纨
李纨,在书中着墨不多,一般是以配角出现,几乎没有她的正文。她的儿子贾兰后来是做官了的,可能做的官还不小,以致于封她为诰命。我们现在看红楼梦是通行本,一百二十回的,但是,其中曹雪芹的原笔只是前八十回,后面的文稿是迷失了的。但我们从前面脂砚斋的批语中,可以探秩出结局的,也许不是很全面,但大体意思应该符合作者的原笔原意。前面脂砚斋就说过一句:勇贾芸义探栊翠庵,这几个字是上了回目的。贾芸探的是谁?就是李纨。为什么要探她?借钱。为什么借钱?借钱怎么还叫义探?贾府败落后,贾宝玉、王熙凤落入大牢,贾芸向李纨借钱是为了解救他们。李纨没有借给他,所以她的判词中会有: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一句。
据判词中可以得知,李纨后来将死时,才被封为诰命。或者是在死后追封。
十二:秦可卿
在第十三回时,秦可卿就死了。读者不禁奇怪,死的也太早了吧。其实她是不死不行,非死不可的。书中介绍她的出身不是真的,读者不要误会了这个。她的身世应该是已废太子的女儿或者孙女。她是被告发的,谁告的?贾元春。所以,当月派势力占有一定上风时,必然要把元春弄死。她们两个,都是权势争夺中的牺牲品。
秦可卿是很漂亮的,甚至超过黛、钗二人。她嫁给贾蓉,却和公公通奸,有点讲不过去。她的公公贾珍,世袭一等将军,有军权的。她做为一个月派的重要棋子,当然要和贾珍搞好关系,以备后来推翻日派吸收力量。事实上,她做贾蓉的媳妇,本来就是一个幌子,她其实是贾珍的小三、秘书。估计贾蓉连摸都没敢摸过她的。宝玉的性启蒙老师就是秦可卿,只不过在书中艺术化了,难怪宝玉闻听她死后会吐血一口。
87版《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结局是“林黛玉焚稿断痴情”,曹公的本意亦是玉带林中挂,最终也是回太虚境的下场,宝黛爱情化为一场空。
薛宝钗的结局是“金簪雪里埋”,想来是和宝玉大婚了,但是那时家也败了,宝二奶奶的身份还会是她想要的吗?
惜春一直与智能儿走得近,思想里也一直有“无情”和四大皆空的影子,出家想来是必然的
贾元春的结局是“虎兕相逢大梦归”,想来是死于宫廷斗争,最终留下“天伦啊,须要退步抽身早”的告诫
相比之下,探春倒是十二钗中结局最好的,虽然远嫁,好歹能保住一条性命,不过她若在边塞之地知道家人死的死散的散,不知要怎样伤怀。
87版红楼中写湘云沦落风尘,曹雪芹的本意或许并非如此,但是“湘江水是楚云飞”是一定的。
迎春被父亲贾赦嫁给中山狼孙绍祖,最终受虐致死“金闺花柳质,一载入黄粱”
李纨是个有争议的人物,贾兰高中是必然的结果,但是她若真的不顾家人独善其身也够残忍的。
巧姐若非恩人刘姥姥搭救,下场不知要有多么悲惨,王熙凤一生积德不多,只这一件却救了她唯一的女儿。
妙玉的结局: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秦可卿在书中的结局是病死的,还曾托梦给王熙凤,告诉她盛筵必散的道理,只可惜最终却没能改变这个家族的命运。
凤姐的结局是“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一定是被休的结局,但是87版红楼梦写得过于悲惨了,实在是不忍接受......
林黛玉最后和北静王结婚了吗?
黛玉和北静王之间,作者似乎暗示了某种关系,一处是秦可卿出殡,贾宝玉路谒北静王,北静王把皇上赐予的念珠手串赠送给了宝玉,贾宝玉转赠林黛玉,黛玉说“什么臭男人拿的东西,我不要!”另一处是下雨天宝玉穿了一件蓑衣,戴了个斗篷,黛玉看了说好,宝玉说这是北静王送的,你觉得好也给你弄一个,黛玉又拒绝了,按照《红楼梦》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构思方式,似乎黛玉和北静王之间暗示了什么关系,很有可能是婚姻关系,那么会是怎样的结局呢?
事情可能是这样的。
元春暴亡,正在和姑娘们说笑的贾母听到消息,急火攻心,昏厥过去,不省人事,贾府上下乱作一团,王夫人更是哭得伤心欲绝。贾政还在任上,贾赦忙命贾琏去宫中打探,几天下来毫无消息。贾府人心惶惶,贾珍差人飞马去报贾政家中变故。
老太太一天不胜一天,眼看不行了,众人都哭得死去活来,宝玉黛玉日夜守着老太太,黛玉两眼红肿,气弱无力。一日,老太太微微睁开眼睛,看见宝玉黛玉迎春探春姐妹都围坐在自己身旁,又看见黛玉一身病体,有气无力,老太太拉着黛玉的手,两行热泪流了下来,老太太想说什么,欲言又止,迎探姐妹无不悲痛忍声。突然,老太太挺起头来喊了一声:“黛玉……林丫头……”一语未了,身子倒了下去,一口气上不来,众人再三呼唤,老太太只有出的气,没有进的气。
老太太殁了,临死前留下未了心愿。贾政得到消息,写了告假文书,星夜赶回贾府。老太太已经病故,贾政悲痛欲绝,痛悔不已。元妃之事未了,贾政着手办理老太太丧事,谁知世情淡薄,人心不古,老太太丧事冷冷清清,竟不如秦可卿出殡时轰轰烈烈,往日故交都借故推脱。
元妃暴亡,贾政多方打探皆无消息,圣上亦无谥号,贾府上下惶恐不安,不可终日。
转眼半年功夫,王夫人心急如焚。眼看宝玉黛玉都已到了婚嫁年龄,一日,王夫人和贾政商议,王夫人道:“眼看宝玉黛玉都已长大,该给孩子们议婚了,老爷有何打算?”贾政道:“老太太孝期,且等等再说。”王夫人说道:“按理老太太孝期,三年不能婚嫁,可宝玉黛玉年纪不小了,不可耽搁,宝玉也还罢了,林姑娘大了耽搁不起,知道的说咱们孝期,不知道的还不说咱们耽误了姑娘?”贾政思量王夫人说的有理,说道:“依你之意怎么样?”王夫人说:“莫如先给他们聘了婚,等老太太孝期满了再成婚礼怎样?”贾政道:“我看也好,先给孩子们订了婚事,也不叫人笑话咱们!”王夫人说:“宝玉婚事本应老太太做主,如今老太太已去,就凭老爷做主吧!”贾政说道:“昔日老太太有意宝玉娶林姑娘,现在就依老太太心愿就是了。”王夫人略迟疑了一下说道:“老太太固是好意娶林姑娘,然老人家犹豫未决,怕是有变也未可知。前一年紫娟诓宝玉说林姑娘要回苏州老家去,宝玉就犯了痴呆病,死活不让林姑娘回去,疯疯癫癫的,老太太明知宝玉心事却未提二玉婚事,后来又想聘宝琴那丫头,谁知宝琴已许了梅翰林之子,老太太再未提起宝玉黛玉婚事。”贾政道:“那依夫人之见……?”王夫人笑道:“老太太每夸宝丫头豁达大方,待人随和,说咱们家四个丫头不及宝丫头一个,我看老太太有欲聘宝丫头给宝玉之意,莫若成全了老太太的心意为是。”贾政变色道:“那林姑娘怎么办?”王夫人笑道:“林姑娘一向心高,又是一流人品,若是一般人家,只恐辱没了姑娘,断不能嫁。前儿宝玉从北静王府回来,说北静王爱妃去世有时了,北静王又和宝玉说欲聘咱们家姑娘做妃子,宝玉只当说笑,我也没有在意,如今我看咱们林姑娘品貌出众,才学又高,林姑爷又是列候之家,探花郎身份,姑娘出身高贵,嫁与王爷,才不亏待于她,若姑娘做了王妃,还能帮衬咱家,岂不两全其美!”
贾政抚须思之再三,说:“恐林姑娘不肯?”王夫人道:“儿女婚事皆由父母做主,林丫头父母俱已不在了,从小老太太接来咱们家长大,老太太在时不必说,老太太不在了,你我就是林姑娘的父母,就应该尽父母之职,才不辜负林姑爷托孤,也对得起死去的妹妹!”贾政听了不觉泪下,想了想,再无良策,林姑娘嫁与北静王也是一装美事,也就答应了,不在话下。
王夫人和政老爷商议好了宝玉、黛玉的婚事,没有告知府内其他人,王夫人单叫了凤姐过来,如此这般告诉了凤姐,凤姐回来叫平儿过来说道:“老爷太太议了宝玉林姑娘的婚事”,一语未了,平儿笑道:“这么说,宝玉娶林姑娘了?”凤姐道:“你急什么,宝玉聘的是宝姑娘,林姑娘聘给了北静王了!”平儿惊讶道:“这怕林姑娘经受不起?”熙凤道:“我也是这么想的”,平儿说道:“奶奶还要早明白些,太太叫宝玉娶宝姑娘,奶奶要早做打算回大老爷那边去!”熙凤流泪说道:“我白操了这半世的心,到底今日到了,以后家里事情都交给宝姑娘去理,我也还回家去了。”平儿说道:“正是呢,只是太太还要你办了宝玉的婚事呢!”熙凤倒吸了一口气,说:“这倒不妨,送佛送到底,只是这事对林姑娘怎么交待?老太太临死前抓着林姑娘的手不放,这谁都明白,太太叫我去对林姑娘说,这话怎么开口啊!”平儿也不言语了。
熙凤近日来隔三差四就去看林黛玉,问寒问暖,从老太太去世了以后,黛玉比以前哭的更多了,连宝玉也劝不下。这天熙凤又去看黛玉,问道:“妹妹可好了些么?”黛玉欠身起来,凤姐忙按住她,叫睡下说话,凤姐说:“妹妹还要多顾些自己,保养身子要紧,老太太八十多岁了,迟早要升西天,到佛祖那里享福去,剩下你我,还要各自保重,妹妹越发要爱惜自己,也不辜负老太太疼你一场!”黛玉流泪说:“近来我自觉眼里干涩,疼得厉害。”凤姐道:“都是你平日爱哭的缘故,眼泪都流干了,怎么能不疼?”黛玉道:“多谢姐姐想着我!”熙凤笑道:“妹妹保重身子要紧,眼看就有喜事找妹妹来了,妹妹高兴才好呢!”紫娟在一旁等不得黛玉开口,就先急着问道:“奶奶什么喜事?敢是姑娘的婚事?”凤姐笑道:“正是呢。”黛玉心想:二姐姐来说喜事,莫不是来为宝玉说亲的?于是低头不语。紫娟着急问道:“二奶奶快说,姑娘和谁成婚?”熙凤笑道:“老爷说了,像林姑娘的家世人品,咱们这样的人家怕亏待了姑娘,一般人家更是不可的,前儿北静王差人来提亲,要聘咱们家姑娘做王妃,老爷说只有林姑娘才配做王妃,别人配不上,这不,老爷做主把林姑娘许了北静王了!”黛玉一听,霎时头上霹雳炸响,顿时昏了过去,熙凤紫娟急忙呼唤,半晌,黛玉方醒了过来,脸色苍白,两行泪水慢慢流了下来,说:“二姐姐,多谢你来报喜!黛玉父母双亡,从小来到你家,多亏姐姐照顾!”话未说完,咳了起来,熙凤忙说:“妹妹保重,这婚事妹妹若是不愿意,我还和老爷说去,不成就不成!”黛玉忽然脸色开朗,眼神有光,笑着说道:“姐姐不必去说,黛玉从小失亲,视舅舅舅母如父母,舅舅既已做主,就依舅舅,黛玉无怨!”
王熙凤一颗心方放了下来,并告诉黛玉,宝玉宝钗婚事也已订了下来,等老太太孝期一满就成婚。说毕去了无话。
至晚,宝玉正睡着,昏昏沉沉,只见黛玉走了进来,手里拿着宝玉那年叫晴雯送来的旧帕子,笑着说道:“二哥哥好睡,我今儿要去了,来别二哥哥”,宝玉见了,不觉好笑,说道:“妹妹哪里去?又唬我,我再不会信的。”黛玉说道:“我自有来处,亦有去处,二哥哥保重,我去了!”宝玉忙拉住黛玉道:“妹妹可去哪里?如今苏州老家已无家人,老太太已去,这里就是妹妹的去处,妹妹再不可到别处去!”黛玉转身就走,宝玉拉她不住,叫喊起来:“妹妹别走!”一声喊醒了,愣了一会儿,方知是梦。宝玉觉得不妙,怕是林妹妹不好了,穿衣就往潇湘馆来,袭人拦他不住,到了潇湘馆,只见紫娟雪雁抱着黛玉哭叫,宝玉来了,紫娟哭道:“宝二爷,姑娘上吊死了!”
关于【金凤纺织在哪】和【这两座西部二线城市】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