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野纺织谁借壳,诸葛亮难道不知道大汉气数已尽吗?
这个问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看:
一、气数已尽的是东汉,诸葛亮想辅佐刘备成为刘秀,再造一个新汉朝历史学家认为汉朝其实分三个阶段,即西汉、东汉、季汉(即蜀汉),这三个阶段,其实是三个不同的朝代。
王莽篡汉时,西汉其实已经灭亡,王莽的新朝存在15年。如果不是绿林、赤眉起义,刘秀乘机起兵,并最终推翻王莽、剿灭各路起义军,汉朝早就亡了。
从皇位传承来看,根据古代的宗法制,刘秀其实是小宗,皇帝那一脉才是大宗。
刘秀本来是汉景帝儿子长沙定王刘发一支的后人,因为汉武帝推恩令,爵位越分越低,食邑越分越小,到了刘秀父亲刘钦时,已经无爵位可以继承,无土地可以分封,靠举孝廉当了个小小的济阳县令。
刘秀9岁时,父亲在南顿县令任上去世,刘秀彻底沦为平民。
刘秀抓住了王莽新朝后期天下大乱的机遇,靠着刘邦九世孙的血脉聚拢人心,推翻王莽新朝统治,扫平各路起义军,最终登基做了皇帝,因为他姓刘,所以国号还是汉,史称东汉。
但东汉事实上是在推翻王莽之后建立的一个新朝代,穷小子刘秀创业成功。
在诸葛亮的眼里,东汉末年和西汉末年是一个性质。同样是汉景帝后代的刘备也是平民,刘备和刘秀一样,也是举着“兴复汉室”的旗号创业。
诸葛亮出山的时候,天下形势呈现“一超多强”的格局,“一超”就是曹操,已经统一了北方;多强包括孙权、刘表、刘璋、张鲁、马腾韩遂、辽东公孙氏这些割据势力,刘备势力不大,但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那时候的刘备和昆阳大战前的刘秀差不多,有机会也有很大的难度。而刘表、刘璋的无能给了刘备机会,因此,他才决定追随刘备,和刘备共同创业。
在诸葛亮的心里,东汉气数确实已尽。但他要辅佐刘备建立一个新的王朝,像光武帝创业成功一样,他觉得刘备创业能成功,也能创立一个披着“大汉外衣”的新王朝。
刘秀通过昆阳之战,以少胜多,扭转局势。
刘备通过赤壁之战,联合孙权,打败曹操,夺取了荆州四郡作为立足点,真正捞到了创业的第一桶金。
这也说明,诸葛亮把刘备比刘秀是正确的。
二、诸葛亮更相信“人谋”而不是“天时”虽然《三国演义》中司马徽说孔明得其主、不得其时。但正史上,司马徽可是向刘备极力推荐诸葛亮和庞统的。
司马徽可能也认为汉室气数已尽,但那是针对汉献帝一脉说的。
对于刘备来说,因为是重新创业,只是起步比曹操、孙权低一点,成功得比曹操、孙权慢一点而已!
对于诸葛亮来说,他给自己的定位是辅佐刘备创业,而不是帮助汉献帝刘协重振东汉雄风。
既然是创业,那就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首先,对创业者来说,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刘备其实既拥有人和,也拥有天时。
曹操得天时,因为他挟持了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让曹操打谁都能从汉献帝那儿讨得一张圣旨,从而师出有名。
孙权据有江东六郡和长江天险,拥有地利,使得江东易守难攻。
刘备手里既没有汉献帝,也没有地盘,更没有什么地利,但刘备却拥有“天时”与“人和”:
——刘备是汉室宗亲,这是天生的“天时”。对汉末乱世来说,那些心怀汉室的人,不一定都要追随汉献帝刘协,而是只要刘邦后代姓刘的就可以。因为汉献帝被曹操裹挟,随时有可能被弑杀。就像王莽毒杀汉平帝、囚禁孺子婴一样。刘秀的汉室宗亲身份就有很大的号召力。刘备的汉室宗亲,在东汉末年同样有号召力。因为刘备是自由之身,这个号召力甚至比汉献帝更大。这是刘备的“天时”优势。
——真正的“天时”,其实是乱世带来的“机遇”。什么是真正的天时,就是机遇。乱世出机遇,乱世出英雄,刘备是英雄,身逢乱世,自然可以有一番作为。事实也是如此,刘备凭自己的打出了一片天地,而同时期的其它汉室宗亲,比如刘表、刘璋、刘繇等,都碌碌无为。而刘备本来就是一平民,却抓住乱世的机遇,重新创业。虽然诸葛亮出山的时候,刘备创业连续失败,还是零基础,但是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比较高的口碑。再次创业完全可以搏一把。
——刘备拥有“民心”得“人和”。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最受苦的还是百姓,而那些军阀,包括曹操、孙策在内,都没少“屠城”,暴虐程度不亚民董卓。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还过郯,谦将曹豹与刘备屯郯东,要太祖。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遂引兵渡浙江,据会稽,“屠东冶”,乃攻破虎等。不仅曹操、孙策,袁绍、马超等几乎所有军阀都有屠城记录,所以东汉末年呈现了“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的惨景。
而刘备一生不仅没有任何屠城记录,而且每到一地,都行仁政,关心民生疾苦,受到当地民众拥戴。在徐州是这样,在新野也是这样。携民渡江就是刘备行仁政、得人和的最好说明。
得民心者更容易得天下,这是刘备能成功创业最过硬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诸葛亮愿意陪刘备一搏。
其次,天时只是外因,人谋才是内因,内因决定外因。
天时,归根到底是外因;地利,归根到底也是外因;而人和却是内因决定的。从哲学来看,内因决定外因。所以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况且任何事情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精心谋划,人谋有时比天时、地利更重要,而人谋更是内因。诸葛亮更看重人谋。这从《隆中对》可见一斑: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诸葛亮说得很清楚,曹操能以弱胜强,主要靠的是人谋。而谋事正是诸葛亮的长处,曹操能通过人谋以弱胜强,自比管仲、乐毅的诸葛亮为什么不能辅佐刘备以弱胜强?
三、刘备具有良好的创业条件,值得诸葛亮追随首先,刘备有大志向,并矢志不渝地追求“初心”
刘备小时候就有大志向,想乘“羽葆华盖”的车子。长大后跟随卢植学习,注意结交人脉,黄巾起义后,乘势而起,开始创业。
但是刘备创业,一直到赤壁之前,可以说是失败的,连战连败。陶谦把徐州让给他,这么好的地盘最后都丢了,最后不得不投靠刘表。
刘表对刘备是既利用也提防,只让刘备驻扎在新野小县,帮着刘表看守荆州的北大门。
但刘备并没有因为创业接连失败而放弃梦想,始终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在荆州新野,刘备一呆就是七八年。这七八年里,曹操逐步平定北方,成长为当时天下的超级大诸侯。孙权也在江东站稳脚跟,东吴成为仅次于曹操的第二大诸侯。
刘备这七八年也没闲着,除了帮刘表平定山贼外,注重结交荆州当地的豪强,并到处寻访人才……这一切诸葛亮都看在眼里。
而刘备因为七八年没有大的战事,还慨叹“髀里肉生”,留下了“初心不改”的佳话: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九州春秋曰:备住荆州数年,尝於表坐起至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还坐,表怪问备,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这个典故,诸葛亮应该也有所了解。像这样矢志不渝追求“初心”的主子,值得诸葛亮效劳。
其次,刘备善于借势借力
刘备虽然是零基础,但却非常善于借势借力发展自己。
第一,利用汉室宗族的身份,借大汉王朝的势。三国时代,虽然天下大乱,军阀混战,但是怀念大汉、心系大汉、向往大汉的官员、民众还是很多的,打着“复兴大汉”的旗号,就能号召很多人。关羽、张飞、赵云、糜竺、孙乾这些人都是因为刘备打着复兴大汉旗号而跟随的。
第二,利用军阀矛盾,借力打力。陶谦死后,徐州民众拥戴刘备为徐州牧,结果被吕布抢走,刘备借用曹操的力量消灭了吕布,还被曹操引荐给汉献帝,确认了汉室宗亲的身份。然后又利用袁术与曹操的矛盾,主动逃离许昌,袭占徐州。逃到荆州后,又借用刘表的力量,在博望打败了前来讨伐的于禁、夏侯惇。刘备的借力打力,使自己始终就像打不死的小强,越打越顽强。
第三,借助一切可能机会,发展自己势力。刘备在公孙瓒的时候,发现赵云是人才,就暗中拉拢,最终赵云成为自己的贴身护卫。在袁绍那儿避难的时候,刘备又让赵云暗中招兵买马,为脱离袁绍创造了条件。诸葛亮投奔刘备后,借东吴之力,打败曹操,夺得荆南四郡立足,更是借力的典范。
刘备善于借势借力,说明刘备创业有方法,这一点也值得诸葛亮追随。
其三,刘备有成大事的人才基础
成大事离不开各种人才。三国乱世,最需要的人才就是武士与谋士。
刘备虽然谋士力量不足,他前期创业屡屡失败,也是因为谋士的智力不足。
但是刘备帐下的武力人士并不差,相反,却非常厚实。
顶尖武将有关羽、张飞、赵云,这些都是万人敌,所谓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关羽在之前就有百万军中单骑斩颜良的神话一般表演。二流武将有关平、刘封、糜芳等。
刘备的人才厚度虽然不如曹操、孙权,但是锐度非常厉害。
乱世创业要靠征战,有了这些一流锐度的武将作为基础,诸葛亮再加盟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刘备完全能够创业成功。
综上,因为刘备完全是白手起家再创业,而不是简单的维护东汉末年的腐朽统治,且刘备得天时、人和,加上良好的创业人才基础、矢志不渝的创业初心、借势借力的创业能力,再加上诸葛亮的战略、政治、经济、军事谋划,刘备完全有可能创业成功,诸葛亮追随刘备是正确的抉择!
河南南阳上市公司排名?
1.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2.河南龙成冶材集团有限公司
3.河南省烟草公司南阳市公司
4.豫西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5.河南新野纺织集团股份公司
6.河南西保冶材集团有限公司
7.仲景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8.中国石化集团河南石油勘探局有限公司
9.河南中源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10.南阳市供电公司
11.南阳市万德隆商贸有限责任公司
12.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河南有限公司南阳分公司
13.河南龙大牧原肉食品有限公司
14.中光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5.乐凯华光印刷科技有限公司
16.河南天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17.卧龙电气南阳防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8.河南福森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19.飞龙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20.河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南阳卷烟厂
21.南阳淅减汽车减振器有限公司
22.南阳鸭河口(天益)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23.河南想念食品有限公司
24.中南钻石有限公司
25.南阳纺织集团有限公司
26.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南阳分公司
27.河南东森医药有限公司
28.河南淅川水泥有限公司
29.南阳市蓝天燃气有限责任公司
30.西峡内燃机进排气管有限公司
31.邓州市永泰棉纺股份有限公司
32.河南通宇冶材集团有限公司
33.河南仙鹤特种浆纸有限公司
34.西峡县众德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35.河南天冠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36.赊店老酒股份有限公司
37.中国联合水泥有限公司南阳分公司
38.河南黄志牧业有限公司
39.荣阳实业(南阳)有限公司
40.南方智能光电有限公司
41.仲景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42.南阳二机石油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43.南阳鼎泰高科有限公司
44.河南寅兴牧业设备有限公司
45.天瑞集团南召水泥有限公司
46.南阳热电有限责任公司
47.南阳环宇电器有限公司
48.金冠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49.桐柏博源新型化工有限公司
为何不谋划辅佐汉献帝中兴汉室?
我提出这个问题,本来自己不想回答。但想不到有这么多人来回答,而且回答的内容和我的看法并不一致。所以我只好也凑凑热闹,来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一 、诸葛亮:“其实我有一颗骚动的心”。
诸葛亮在他的《出师表》中曾经这样说: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说:在乱世之中,我本来只想能保住一条命,就阿弥陀佛了,没有奢望能够建功立业。
那么他真的不想建功立业吗?在我看来,他不是不想,而是没办法想。他很清楚的知道:由于生逢乱世,他这么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20多岁的年轻人,又没有什么后台背景,如果想建立一番事业,那真的是太难太难了,所以他对此并不抱太大的希望。
但他又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天下的大势。他身在南阳耕读,却时刻心系天下。像他这么一个满腹才华和抱负的人,怎么可能甘愿一辈子在田间耕作?
诸葛亮出生于琅琊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他的先祖诸葛丰,曾经担任过西汉元帝的司隶校尉,专门负责监察京师和地方官员,权势极大,相当于现在的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曾任泰山郡丞。诸葛亮8岁时,其父母已经双亡,他与弟弟诸葛均一起投奔了叔父诸葛玄。后来,诸葛玄被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想不到东汉朝廷又派朱皓担任了这个职务。等于是袁术的任命书变成了一纸空文,在这么一种情况下,诸葛玄只好去投奔了荆州刘表。
诸葛亮就是出生于这么一个世代为官的家庭,其从小所受的教育决定了他的眼界与一般人家的子弟不一样。但由于其家道衰落,加之天下动乱,他已经失去了进一步向上晋升的空间,在荆州期间,他虽然也经常会见一些当地的社会名流。但是始终无法真正跻身于上流社会。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是这样说的: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诸葛亮“好为《梁父吟》”,而《梁父吟》是什么呢?这是一首乐府古辞,诸葛亮曾为之填词。所咏的内容为齐景公的国相晏婴,设计以二桃杀三士的故事。诸葛亮填了这首词之后,不是偶尔的看看,而是“好为”,闲来无事就经常歌咏。
诸葛亮又“自比于管仲、乐毅”,把自己比成是春秋时齐国名相管仲与战国时燕国名将乐毅,这两个人在历史上被称之为“管乐”。
也就是说,在当时天下诸侯纷争的这么一种局面下,诸葛亮希望自己能够成为晏婴、管仲、乐毅这样的人物。其理想抱负不可谓不大。
诸葛亮作为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他整天把自己和古代的名将名相相提并论,有没有人认可他呢?可惜没有几个。只有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等少数几个比较了解他的人,相信他有这个能力。
换句话说,诸葛亮实际上处于一种心比天高,但怀才不遇的状态。
作为一个正常的,要求进步的年轻人,总是会有理想抱负的,诸葛亮身处陋室,心怀天下。很想有一番作为。根本就不是他后来所说的“不求闻达于诸侯”。
古往今来,那么多王侯将相,从来没有谁承认过自己早就想飞黄腾达。所以诸葛亮说的这个话,当不了真。
二、诸葛亮当时处于晋身无门的窘境。
黄巾农民起义失败后,天下大乱,各式各样的武装纷纷割据一方,形成了长达十年之久的军阀混战局面。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击败了袁绍,加快了统一北方的进程。刘表占据荆州,孙权占据江东,刘焉、刘璋父子占据益州。
汉献帝名为皇帝,实为傀儡。曹操大权独揽,手下网罗了一大批文臣武将。谋士有如荀彧、郭嘉、 贾诩、程昱 、荀攸等人,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诸葛亮作为一个后生晚辈,如果去投奔曹操,没有让他表演的平台。
而那个时候还没有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从隋唐时期才开始有。提拔干部主要依靠的是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也就是所谓的“察举制”与“征辟制”。由州推举的人才称之为秀才,由郡推举的人才称之为孝廉。称之为“举孝廉”。
而诸葛亮,恰恰没有哪一级组织推荐他去当官。诸葛亮作为社会底层的群众,非常缺乏上升的渠道和空间。
如果他直接想去投奔汉献帝,估计汉献帝的面他都见不到。就算他能见到,汉献帝自顾不暇,根本就不可能,也没有能力对他这么一个毛头小伙子委以重任。
至于孙权那里,与诸葛亮相隔太远了,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不要说曹操和孙权,就是近在眼前的荆州刘表,虽说和诸葛亮还多少有点亲戚关系,也从来没有把诸葛亮当成一个人物看待。所以诸葛亮只能老老实实的待在隆中“躬耕”。
曹操、孙权、刘表等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已有了自己稳固的地盘,手下的管理层也都已配备齐全。也就是说,重要的岗位都已经有人占了,正常情况下,除非有了空缺,下面的人才能提拔得上来。
三、刘备和诸葛亮形成一种共赢的关系。
刘备胸怀大志,他的理想是以“帝室之胄”的身份,以“恢复汉室”为名,效仿汉光武帝刘秀一统天下。但是他起兵之后一直不太顺利。先后依附过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官渡之战后,又被曹操击败。无奈之下,刘备只得投靠了刘表。以起兵到现在,他都没有能够拥有一块自己稳定的地盘。
刘备之败,倒不是因为他手下没有得力的将领,关羽、张飞这样的大将,就是到了曹操军中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他非常缺乏像张良这样能够运筹帷幄的谋士。打仗这种事情,光有领兵的将领不行,必须要有参谋部、智囊团。而缺乏谋士一直是个非常困扰刘备的问题,他一直没有能够找到自己可以依赖的高级参谋。
那么刘备又是怎么会知道有诸葛亮这个人的?这主要归功于司马德操和徐庶的推荐。据东晋的《襄阳记》记载:
刘备访世事於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又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载: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原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我倒不认为刘备如《三国演义》中所讲的那样,到诸葛亮门上,去了两次都吃了闭门羹,第三次去的时候,诸葛亮虽然在家,还摆谱假装睡觉,让刘备在门口等了很长时间才跟他说上话。刘备肯定是第一次就见到了诸葛亮,两个人交谈以后相谈甚欢,这才会有以后的第二次、第三次登门拜访。
三顾茅庐的时候,诸葛亮年龄大概二十六七岁,而刘备比他年长了20岁。不要说刘备将来还会是他的领导。以诸葛亮之为人,即使对待一个比自己年长20岁的长者,也不可能如此无礼。如果他这么不懂礼貌,那他就不是诸葛亮了,刘备也就不可能看中他了。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自己说的非常清楚: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诸葛亮说:我只不过是个普通的老百姓。当时先帝作为皇室成员,三次到我家中与我交谈,讨论天下大事。我心中非常感激先帝的知遇之恩。
诸葛亮在刘备那里一下子得到了赏识和重用。根据诸葛亮的分析:曹操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无法与之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地形险要,老百姓拥护,又能够任用贤臣,只能和他结为盟友,不能与之为敌。只有荆州和益州,其统治者比较无能,可以图之,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将来等到曹操和孙权自己内部乱了,就可以趁机出兵统一天下了。
他的这个想法,脑洞非常大。刘备非常欣赏他描绘的这么一个蓝图。不过在当时,这还只是一个憧憬,实现的难度还是非常大的。
后来的实践也证明,诸葛亮确实是敢想敢做。不过他想和孙权结盟,这一点其实非常困难。因为孙权也早就对荆州有所图,刘备想得荆州,就必然会与孙权产生矛盾。巨大的利益冲突,使他们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盟友。而且,三国鼎立之后,诸葛亮所设想的“天下有变”,也并没有能够实现。
刘备得到诸葛亮之后,相见恨晚,虽然年龄差距比较大,但两个人的共同语言特别多,整天和诸葛亮在一起讨论。引起了关羽和张飞的不满。刘备因此对他们讲: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原诸君勿复言”。一刘备太缺少像孔明这样具有长远战略眼光的人才了,诸葛亮的到来,填补了他的人才空白点。从此刘备集团的管理层成员基本定型。
关羽和张飞无可奈何,只能接受这个现实。
关于【新野纺织谁借壳】和【诸葛亮难道不知道大汉气数已尽吗】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