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哪里纺织厂,胡雪岩是如何被没落的?
胡雪岩的一生极具戏剧性:在短短的几十年里他由一个钱庄的伙计摇身一变成为闻名于朝野的红顶商人。胡雪岩独特的经商才能和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经过著名小说家和文史学者的演绎和渲染演化成了一个传奇。然而他像一颗耀眼流星划过晚清中国的历史天空之后却落得一个无比凄凉的晚景。他头上的顶戴花翎没能成为他的护身符,他的万贯家财最终也如过眼云烟一般人间蒸发。胡雪岩的神奇发迹究竟靠的是什么?当他富可敌国之时又为何迅速走向破败呢?“红顶商人”的头衔和被人津津乐道的经商手段背后究竟折射出那个时代怎样的社会生态呢?
清道光三年(1823年)胡雪岩出生于安徽省徽州绩溪县湖里村的一个贫困家庭,靠帮人放牛维生,胡雪岩12岁时父亲去世,于是胡雪岩孤身出外闯荡——先后在杭州杂粮行、金华火腿商行当过小伙计,到杭州“信和钱庄”当学徒。从扫地、倒尿壶等杂役干起,三年师满后就因勤劳、踏实成了钱庄正式的伙计。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19岁的胡雪岩被杭州阜康钱庄于掌柜收为学徒,于掌柜没有后代,把办事灵活的胡雪岩当做亲生儿子。于掌柜弥留之际把钱庄悉数托付给胡雪岩。这所价值5000两银子的钱庄成为了胡雪岩在商海中的第一桶金。
尽管胡雪岩办事灵活,逐渐在商场上打开了局面。胡雪岩不仅从一个钱庄里跑腿的伙计摇身一变成为老板,后来更是把自己的生意越做越大,以致于成为天下闻名的红顶商人,那么胡雪岩究竟是凭借什么本事发展壮大的呢?胡雪岩自己曾总结说:“生意越来越难做,越难做越是机会,关键是你的眼光。你的眼光看到一个省,那么你就做一个省的生意;你的眼光看到全中国,你做的是全中国的生意;你的眼光看到全世界,你就有机会做全世界的生意。你的眼光看到今天,你做今天的生意;你的眼光看到十年以后,你做十年以后的生意”。
胡雪岩年轻时有次帮东家讨债时在路上遇到下大雨,当时刚好路过的一个陌生人见胡雪岩没带伞就让胡雪岩和自己共打一把伞。多年之后胡雪岩一直记得这件事,而且他只要在下雨天看到别人没打伞就一定会让别人和自己打伞。久而久之街坊四邻都说胡雪岩是一个好人。胡雪岩自己却说:”只有你肯为别人打伞,别人才肯帮你打伞“。后来当地一位知名布商在一次生意中栽了跟头,所以急需一笔资金周转。这位布商就想把自家的房产以2000两银子的低价转让给胡雪岩,而事实上这套房产的市价至少值5000两。胡雪岩当时并没立即答应这位布商。
5000两的房产以2000两转卖看起来让胡雪岩占了一个大便宜,那么他为什么没立刻答应呢?如果要按我们今天一个正常人的思维:如果别人以明显低于市价的价格把某样东西卖给你,那么你会作何感想呢?要么这个人真是困难到不管什么市价不市价,只要给钱就卖的地步;要么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整件事本身就是一个骗局。事实上我们今天有很多人出于贪小便宜的心理吃亏上当。胡雪岩面对这种事表现得很谨慎:他并没立即答复这位布商,而是让自己的手下从多方面多渠道打听这件事的真伪。这叫做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不可无。
胡雪岩在经过多方打听后了解到这位布商是真有困难,所以他就把这位布商叫到自己的钱庄对他说:“我买下你的家产,但不是2000两,而是按市价出5000两”。能多卖3000两当然令这位布商兴奋不已,但他仍对胡雪岩为什么愿意多出3000两银子感到不解。胡雪岩对他说:“我只是暂时替你保管家产。等你渡过难关之后随时可以赎回去,到时你只需付给我替你保管家业的利息就好”。不妨设身处地想想如果是您在这种情况下是不是会很感动呢?后来这个布商果然东山再起,而且他从此就认定胡雪岩是一个值得深交的讲诚信的合作伙伴。
胡雪岩的生意就这样越做越大,但在当时的官本位制度下商人几乎处于社会最底层。胡雪岩却不甘心于自己身处的社会地位,所以他积极和官府靠拢。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是有抱大腿的嫌疑的,问题是在那个年代要做一番事业还真没比抱大腿更便捷的途径。他傍上的第一个大佬是王有龄:在王有龄最落魄时胡雪岩出资为他上下打点四处活动,王有龄升任浙江巡抚后胡雪岩被委以办粮械、综理漕运等重任,由此和军界取得联系并几乎掌握了浙江一半以上的战时财经。当时胡雪岩的阜康钱庄的资金来源就是代理浙江公库以及各政府官员的存款,至于资金的主要去向有两项。
其中一项是给官员以及逃难到上海的地方乡绅放款,另一项则是倒腾蚕丝生意。为什么要给官员放款呢?这是因为官员在没上任之前手里是没钱的,如果没有一笔盘缠与安家银子就不得行。为什么官员能还呢?因为清朝自从开办厘金以来就已成为地方的一项重要收入,官员早一天到任就可以早一天收税,所以再高利息也要借。第二项放款是放给逃难到上海来的内地乡绅。这些乡绅在原籍多是靠收租过日子的,刚逃难来上海的时候总有些现款细软在手里,但长期坐吃山空之后也只能向钱庄告贷了,不过这些人在太平军占领区多有田产房产。
太平军来了之后这些人要逃难只能带金银细软,总不可能把房产田产背在身上吧?不过只要将来太平军被镇压下去,那么这些田产房产还是属于这些原主人的,所以胡雪岩就让他们拿原来的地契来抵押,拿不出地契的就写借据声明以某处田地抵押欠款。胡雪岩不仅向官绅放款,甚至还吸收太平军将领的存款,因为这时他已看出只要将来太平军战败之后这笔钱也就归了自己。正因为胡雪岩看准了这几点才使他的阜康钱庄得以迅速在浙江与上海站稳脚跟并发展壮大。与此同时阜康钱庄在经营收放款的老本行之外又开始倒腾起蚕丝生意。
胡雪岩之所以决定做蚕丝生意是因为他有一套盘算:王有龄一到湖州之后公款解省,当然由他的阜康钱庄代理府库来收支,所以他就盘算着用在湖州收到的现银就地买丝,运到杭州之后脱手变现。这可以说是无本的生意。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攻破杭州,王有龄因丧失城池而自缢身亡,胡雪岩因此失去了在官场上的依靠。幸运的是他随即又获得了新任闽浙总督左宗棠的信赖——被委任为总管,主持杭州城解围后的善后事宜及浙江全省的钱粮、军饷,使阜康钱庄大获其利,从此胡雪岩就成为一位亦官亦商的红顶商人。
取得左宗棠信任的胡雪岩以亦官亦商的身份往来于宁波、上海等洋人聚集的通商口岸,一方面为左宗棠经办粮台转运、接济军需物资,另一方面在外国人的帮助下为左宗棠训练了约千余人、全部用洋枪洋炮装备的常捷军。由于和军界大佬的这层关系,所以清军将官在平定太平军后都将自己所掠之物及朝廷赏赐存在胡雪岩的钱庄中,这当然又让胡雪岩大赚了一笔。善于敛财的胡雪岩同样会散财:在太平天国战争时期及战后重建时期他设立粥厂、善堂、义垫,修复名寺古刹,收殓了数十万具暴骸;向官绅大户劝捐,以解决战后财政危机。
不过胡雪岩可不满足于此,他是一个极其有野心有抱负有理想的人。他希望自己能青史留名,而接下来做的事的确足以令他青史留名。1866年他协助左宗棠开办“福州船政局”,成立中国史上第一家新式造船厂,正是在他的协助料理下中国第一艘蒸汽轮船成功下水,也是他首先向左宗棠建议应该利用中国自己的工匠和技术致力于制造国产轮船。到了1872年他的阜康钱庄支店达20多处,布及大江南北,资金2000万余两,田地万亩。与此同时他被授予江西候补道,赐穿黄马褂。按说此时他既有钱又有官职在身,还协助左宗棠完成了中国最早的国产轮船下水这样的壮举,足够荣耀了吧?
可他自己并不这样认为:在传统的士农工商身份等级体系下像胡雪岩这样的商人是处于最底层的。尽管胡雪岩通过自身的努力奋斗成为了一名有官职在身的红顶商人,然而他的顶戴花翎不过是朝廷给他的一种安慰与鼓励,事实上所谓的“红顶商人”在朝廷官员们眼中依然是不入流的。事实上清政府之所以扶持胡雪岩就是把他当初一枚随时可以使用和抛弃的棋子。清政府利用胡雪岩这种民间商人可以完成一些政府不方便出面的事务,同时如果胡雪岩完不成任务也不至于伤及朝廷官员的颜面。胡雪岩何尝不知道自己这种尴尬处境呢?所以他觉得自己还有必要做出更大的事业。
就在这时中亚浩罕汗国的阿古柏侵略军在英、俄两大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下入侵新疆,与此同时日本也乘机兵发台湾。西北和东南两地同时告警令清政府内部发生了一次塞防和海防大讨论,而在这次争论中左宗棠和李鸿章正好处于对立面。事实上二人的对立由来已久:除了观念的分歧之外,二人分别作为湘、淮二系的领袖本身就构成一种竞争关系。最终左宗棠率部战胜了阿古柏侵略军,收复了新疆。在这一过程中胡雪岩再次为西征新疆的大军筹办军需粮饷:胡雪岩以江苏、浙江、广东海关的收入作为担保先后六次出面借外债1870万两白银,从而解决了西征军的经费问题。
胡雪岩还给西征将士送去大批药材,从而免去了水土不服之虞。左宗棠收复新疆后曾盛赞:“雪岩之功实一时无两”。然而胡雪岩不知道他的这一爱国壮举已为自己悄然埋下祸根。当时为筹措西征大军的军需粮饷朝廷让恭亲王向洋人举债都被拒绝,结果朝廷办不成的事愣是让胡雪岩给办成了。朝廷大员们嘴上不说,心里可都记着:朝廷办不成的事让你胡雪岩给办了,你可真是富可敌国呀。这时陶醉在左宗棠的高度评价之中胡雪岩多少有些自我膨胀:他在为西征军筹饷的过程中自己也没从中少捞好处。胡雪岩甚至不需要在业务中吃回扣,因为左宗棠在每笔业务里都给他留足了相应的好处。
左宗棠在国家财政没钱的情况下展开荡平太平天国、镇压回民起义、收复新疆、援越抗法、击退倭寇等军事行动背后无不是胡雪岩在提供财力上的支持,而左宗棠也从来不会让自己这位合作伙伴做亏本买卖。胡雪岩根本不需要冒着风险中饱私囊,因为左宗棠早就以合法公开的名义为他留足了好处费。胡雪岩支持了左宗棠历次军事行动不假,不过每次行动都让他赚得盆满钵满。胡雪岩仗着自己有钱,又自认为有功于国家,所以在生活上也就日渐奢侈起来:他在上海、杭州大修豪宅。也许我们今天会以为人家乐意管得着吗?可在当时还真就有人管。
封建帝制时代的中国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必须符合自己的身份地位,否则就会视为是逾制。皇帝的生活是什么标准、大臣的生活是什么标准、百姓的生活是什么标准都是有严格规定的,你胡雪岩就是再有钱也不能把自家宅院弄得和朝廷大员家看齐。胡雪岩以为自己作为红顶商人也是有官职在身的,所以也就没太把这当回事。殊不知红顶商人本身就是当时社会环境下的特殊产物:当时的中国依然是一个官本位制的社会,并没形成独立的商业氛围,而胡雪岩这个所谓的红顶商人在大多数朝廷官员眼中是不入流的,如今看着这个不入流的家伙比自己还风光显贵又会作何感想?
果然就有人向左宗棠举报胡雪岩生活奢侈、违反朝廷制度。左宗棠直接回复道:“胡雪岩在筹款过程中拿的每一笔钱都是经过我同意的。和他为西征军筹措军饷、支持国家收复新疆的功劳比起来拿点钱、生活奢侈一点算什么大问题呢?他的个人享用比起为国家所谋的大利来何足道哉?“事实上这时的胡雪岩早已成为许多人的眼中钉肉中刺,只不过靠着左宗棠的保护才使其得以躲过各种明枪暗箭的攻击。左宗棠收复新疆后有志于加大对新疆及邻近的西北各省份的开发建设力度,于是胡雪岩又协助其创建“兰州织呢总局”——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一所官办轻工企业。
清光绪四年(1878年)55岁的胡雪岩创立的“胡庆余堂”药号正式营业。胡雪岩在全盛时期开创的胡庆余堂将他救死扶伤的对象范围扩大到全天下所有的百姓。在胡雪岩的主持,胡庆余堂推出了十四大类成药并免费赠送辟瘟丹、痧药等民家必备的太平药,在《申报》上大做广告,使胡庆余堂在尚未开始营业前就已名声远播,这正是胡雪岩放长线钓大鱼的经营策略。尽管胡雪岩因为免费赠药和大做广告而花费巨大,但换来的是成倍的利润。清光绪七年(1881年)胡雪岩因协助左宗棠收复新疆有功,被授予布政使衔(三品),赏穿黄马褂、官帽上可带二品红色顶戴,并总办“四省公库”。
就在胡雪岩商场、官场皆得意之时他命里的克星出现了——这个人就是盛宣怀。盛宣怀和胡雪岩一样也是一位红顶商人,而且也有不落于胡雪岩之下的成就——他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11项第一:第一个民用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第一个电报局中国电报总局;第一个内河小火轮公司;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第一条铁路干线京汉铁路;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第一所高等师范学堂南洋公学(今交通大学);第一个勘矿公司;第一座公共图书馆;第一所近代大学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创办了中国红十字会。
按理说二人都为推动中国的近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应该算是合作者吧,可实际上二人尽管都致力于富国强兵的近代化建设,但却是一山难容二虎,都想把对方排挤开,从而完成由自己主导的中国近代化建设,由此可见二人的野心抱负确实不小。这两个具有非凡野心抱负的人从一开始就构成强烈的竞争关系,而为了给自己寻找靠山,他们又分别依傍于左宗棠和李鸿章。左宗棠和李鸿章之间也是一种竞争关系,于是湘、淮两系的政治斗争也促使胡雪岩和盛宣怀中商场上的斗争走向白热化。清光绪八年(1882年)胡雪岩耗银2000万两在上海开办蚕丝厂,企图垄断丝茧贸易。
胡雪岩此举引起了外商的联合抵制,于是百年企业史上第一场中外大商战开始了。一开始胡雪岩高价通过尽收国内新丝数百万担占据上风。然而胡雪岩却没预料到后来欧洲生丝会丰收,一时间丝价大跌,于是胡雪岩顿时悲剧了。这点恰好被盛宣怀利用:他掌握着电报局,胡雪岩生意上的所有情报都被他知晓,于是胡雪岩卖丝,他就致电各国商行,让其不要下单。而此时胡雪岩的汇丰银行借款到期,需要偿还本息共八十万两。青黄不接的胡雪岩哪里能还上,这时胡雪岩唯一的一线生机就是上海有一笔协饷快要到账,但这一情报同样被手握电报资源的盛宣怀所掌握。
盛宣怀利用李鸿章的官威让上海道台将这笔协饷后拖二十天。胡雪岩等不来救急钱,而汇丰银行又在盛宣怀鼓动下开始催款。无可奈何的胡雪岩只好将手里的生丝贱卖,由此导致亏耗1000万两,更严重的是胡雪岩的资金链至此断裂,那些原本在他的钱庄存钱的官僚们竞提存款,一时间胡雪岩被挤兑狂潮逼得焦头烂额。不过事情并未就此完结:胡雪岩是一名红顶商人,他的产业中是有大清政府的国有资产入股的,于是李鸿章、盛宣怀一系开始以此为由向胡雪岩追缴欠款。此时的胡雪岩当然还不上了,最终他被抄家革职并一再追缴欠款,终于在贫恨交加中郁郁而终。
常州的纺织厂大约多少钱一个月?
常州纺织厂的整理工, 工资没有多少的,3500左右, 具体还要看有没有加班
纺织厂最多的地方是哪里?
江苏 常州 南通 浙江柯桥 织里 盛泽 山东的潍坊 话说回来 每个省都有纺织厂
关于【常州哪里纺织厂】和【常州哪里好玩不要门票】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