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专注纺织服装产品质量有保 售后7×24小时服务
24小时咨询热线:4006666666
联系我们
纺织服装有限公司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4006666666
地址 :中国·北京
联系人:陈经理
您的位置: 首页>>热门话题>>正文
热门话题

华什么纺织(其潜台词你读懂了吗)

时间:2023-09-03 作者:admin666ss 点击:35次

今天给各位分享关于【华什么纺织】,以及【其潜台词你读懂了吗】的知识点。如果您能从中获取启发,那就是我们开心的事了,现在开始吧!

华什么纺织,其潜台词你读懂了吗?

莫言的《卖白菜》这篇文章,我反复读了三遍,读懂了一些,领悟了一些,也有一些搞不明白。

从写着手法上看属平铺直叙,是最常见最普通的记事方法,选材组词造句也没多少奇特之处;文章的中心思想不过是要告诉人们:“1967年那段时间的困苦生活,那老妇人、作者本人的自私与作者母亲的善良正直。”像这样的思想内容文章比比皆是,但偏偏要选这样一篇在故事情节有很多错误的文章入教材,真正令人费解啊,难道因为莫言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吗?定要选篇文章入教材才说得过去么?这些是我搞不明白之处,留给高人去解。

故事情节不合逻辑之处:

一:在祖国东北,冬天天气非常寒冷,白菜储藏至冬天,必须窖藏,根本不能挂在墙上,挂在墙上十天半月就冻坏了,这是最基本的常识啊!莫言母亲就不懂吗?还想挂到过年包饺子吃?

二:莫言家种的白菜都盆子大,只有那一个“特殊”的小白菜,其实都盆子大的白菜在67年那时真的是很难种出来的,就现在能种到都是盆子那么大也是不可能的吧?“都盆子大”这句不过是为那棵“特别”小的白菜做铺垫。后文才好写这棵特别的小白菜。

三:那棵小白菜莫言偷偷给它撒了两把化肥,第二天蔫了,被母亲知道了,把周边的土换了才救活过来。那么问题来了,你母亲真闲啊,为了一棵小白菜去换周边的土,如果不全换,可能还是救不活,就算全换了土,菜苗蔫了说明根被化肥烧坏了,一般情况下是非死不可的。你母亲花这么多工夫去救一株小菜苗值得吗?如果改写成作者在母亲指导下进行的一系列挽救措施才符合逻辑。

四:67年化肥好像还没使用吧,大不了也刚开始用,并且只能供应给集体,私人一般情况下是没钱没权购买化肥的。

五:老妇人剥掉了外层干枯的叶子,拗断了小白菜上那要断未断的根。于是莫言便对老妇人充满了恶感;说真的,老妇人这些行为都是人之常情,是谁也不会要你干枯的叶与根吧?最后报复她多算了一毛钱,那时一毛钱要买五六斤白菜了吧,你是真的够狠啊!

六: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描述小白菜的经历,我认为是在影射自己,因为莫言的很多文章都是在描写自己的童年如何如何的苦,别人是如何如何的坏,他母亲是如何如何的好,连获奖感言也是如此,[捂脸],我看不出还有另外的什么念义了。

中华民族为何叫华夏?

【华夏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前生,宅兹中国是融合后的华夏。】

作者:冷清先生,个人史学考古研究成果,严禁抄袭剽窃违者必究。

【华夏文明是怎么发展来的,先有夏后有华。】

距今10万年前,开始了玉木冰期,到距今7万年前,基本覆盖了北纬30度线以北,北纬30度以北地区的古人类基本灭绝了,只有个别低洼特殊地区还残存着古人类,渡过严酷玉木冰期的智人就进化成现代人。玉木冰期灭绝人类的典型例子,就是欧洲大陆的“尼安德特人”,他们不是被智人灭绝的,更不是被现代人吃掉的,尼安德特人是被严酷的寒冬给灭绝了,因为寒冷而缺乏食物,他们的胃不能消化草根树皮。

距今6万2千年前,一支残存的古人类,被冰期驱赶到甘肃天水,天水的北面是陇山(六盘山),它的东面是秦岭,它的西面是岷山,这里是一个低洼地域,没有完全被冰雪覆盖。冰雪覆盖的结果就是动物稀少,植物的生长缓慢。但是这支古人类,在严酷的环境中生存了下来,动物稀少没有肉吃,他们就吃草根树皮,他们的胃适应了消化植物纤维。这是农业文明的开始。

这一小群人中诞生了两个男女领袖,男的叫混沌(盘古),女的叫女娲,女娲强大的生育能力,让这一群人繁衍生息下来。青蛙蟾蜍具有超强的生殖能力,夏天的时候,池塘里全是蝌蚪,青蛙蟾蜍的叫声“哇”“呱”,这个能生孩子的女性首领,就被部族称其为女娲。玉木冰期的夏天是短暂的,夏天也是繁殖的季节,这个残存的部族就自称为“夏”,他们的图腾就是青蛙蟾蜍。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郭璞注:“或作女娲之腹。”又云经:“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其腹化为此神。”女娲是华夏民族的再造之母,女娲的图腾标志就是蟾涂,在大地湾、半坡、仰韶出土的彩陶中均有表现,传承大地湾文化的马家窑文化,更是发展出抽象的蛙纹。华夏文明从距今4500年前向西传播后,女娲被基督教文化演绎为“夏娃”,女娲开创了“夏”族文化。

距今3万2千年前,玉木冰期结束了,冰雪线退回到北极圈,夏族人就开始向亚洲大陆各处迁徙,遍布了亚洲大陆。距今2万年前,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火象征着太阳的光华,太阳带来万物生长,燧人氏的后裔就自称为“华”族,他们的图腾是啄木鸟。掌握人工取火的夏族和华族,发明了烧制粗陶,烧制粗陶的温度只需四五百度,但是这个技能让他们发展壮大了。

距今八九千年的时候,夏族的图腾向鱼龙演化,华族的图腾向凤鸟演化。夏族居住在甘肃天水,华族居住在甘肃平凉和陕西宝鸡,华胥国的女子碰到了夏族的首领,华胥氏践大人迹而孕生伏羲。伏羲是华夏文明的人文初祖,伏羲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画八卦、制文字结束了结绳时代;伏羲结网纲、造琴埙、定礼仪、制婚嫁,华夏诸部进入农耕文明时代。后世称伏羲为地皇,亦称“太皞”(太昊),就是日月之光华。伏羲之母华胥氏演化为“西王母”,西王母和女娲不是同一个人,《山海经》对西王母有很多记载。

【华夏是同一民族不同的两种图腾文化】

甘肃天水大地湾遗址上迄六万二千年,距今八千年前进入繁盛时期,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明、彩陶文化。大地湾遗址创造了中国七个考古之最,最早的彩陶、最早的旱作物标本、最早的文字刻符、最早的宫殿式建筑、最早的“混凝土”地面,最早的绘画、最早的度量衡和十进制。大地湾遗址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地,大地湾向东传播出现了陕西半坡文化,河南仰韶文化,影响到山东大汶口文化、安徽凌家滩文化、浙江河姆渡文化。

甲骨文夏: 夏,一个赤脚的人拿着一把耒lei(农具),准备下地干活,夏天很热的时候,人才可能赤脚干活;甲骨文华: 华,是一个枝叶繁茂的树木,万物生长靠太阳,在太阳的光华照射之下草木才能繁盛,甲骨文 夏和华都说明“华夏”是农耕文明。伏羲人首蛇身,说明他是“夏”族人,称为“太昊”,说明他又代表着“华”族。公元前58世纪,伏羲建立华夏第一个部落联盟政权,大地湾最早的宫殿式建筑,说明在五千年以前,甘肃天水是华夏文明的中心。

文明的发展是有科学规律的,火是人类发展的催化剂,使用火的程度,代表文明的进化程度。古人类在几十万年前,学会了使用自然之火,但是一直不会人工取火,文明的发展是极其缓慢的。距今两万年前,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文明展露出曙光。因为,人类学会了人工取火,在烤制食物的过程中吗,古人发现火堆下面的泥土,被火烧过之后板结变硬,人类学会了用火老烧制粗糙的陶器。人类早期的粗陶只需三四百度的火,再后来,人类用火的温度提升了,可以烧制素陶,需要掌握四五百度的火。

距今七八千年前,伏羲时代的华夏民族已经可以烧制彩陶了,烧制精美的彩陶,需要掌握六七百度的火。距今5000多年前,华夏民族的分支甘肃马家窑文化出土了一把青铜刀,还有炼制青铜的炉渣,烧制青铜需要近千度的高温。华夏民族进入了青铜时代。西亚的青铜器时间是造假的,距今七千年前,西亚只能烧制四五百度的素陶,他们连六七百度的彩陶都不会烧制,距今四五千前,西亚才学会烧制彩陶,七千年前西亚是怎么烧制近千度高温的青铜的呢?这不符合人类用火的科学规律。距今4800年左右,陕西宝鸡出生的炎帝,甘肃天水出生的黄帝,他们先后率领部族向中原迁徙,华夏文明的中心向中原转移。

华夏是同一民族不同的两种图腾文化,夏族崇尚鱼龙图腾,主体居住在太行山以西,称为“诸夏”;华族崇尚凤鸟图腾,主体居住在太行山以东,称为“东华”;当然界限不是绝对的,东部有夏族,西部也有华族。仰韶文化出土一件六千年的“鹤鱼斧彩缸”,鹤的嘴里叼着鱼,这是写实的一种自然现象。彩陶图案的半边有一把石斧,鹤鱼之争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现象,石斧代表权力和战争。鹤代表的是华族凤鸟图腾,鱼代表的是夏族鱼龙图腾,鹤鱼斧彩缸揭示的是华夏部族的争端和融合。

公元前二十八世纪早期,崇尚鱼龙图腾的神农炎帝部族,从陕西宝鸡迁徙到山西历山,并且融合了东华的太阳神崇拜。神农炎帝继承末代无怀氏皇位,建立了华夏第一个城邦制王朝“象朝”;大约过了50多年,崇尚鱼龙图腾的轩辕黄帝部族,从甘肃天水迁徙到河南新郑,融合了从事渔猎的有熊部落。炎黄二帝的东迁,向中原地区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技术。蚩尤九黎部族是上古燧人氏后裔,是长江流域的华族,兼并了荆楚江湘的鱼龙图腾的三苗,吞并了两淮的九夷,华夏文明的第一次大融合开始了。

蚩尤九黎部族来自于长江流域,他们的祖先是良渚早期文明的开创者,九黎、三苗都是早期华夏文明的组成部分,七千年前从黄河流域迁徙到长江流域。九黎是燧人氏部族的后裔,图腾是凤鸟中的斑鸠;三苗是伏羲有娲部族的后裔,早期图腾是龙蛇,后期演变为龙牛图腾。蚩尤率九黎、三苗北上争帝,首先吞并两淮的九夷,攻占炎帝都城空桑(山东曲阜)。公元前2697年,炎黄联军在涿鹿(彭城)战败蚩尤,华夏一统。

华什么纺织(其潜台词你读懂了吗) 热门话题

【华夏文明是如何进化为中华文明,华夏民族是怎样进化为中华民族的?】

华夏民族的融合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其中也是有许多波折的。炎黄二帝战胜蚩尤,是华夏民族文化的第一次大统一,也是第一次华夏、九黎、三苗、九夷的大融合。炎黄二帝建立的象朝,是一个多民族、多种文化的国家,政权的最高领袖“帝”,实行禅让推举制度。象朝的第八个帝“帝喾”,是黄帝的第十三代玄孙,帝喾又叫做帝俊,他就是华族少皞(少昊)部族,图腾的标志就是凤鸟系的玄鸟。《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地殷茫茫。”

商汤伐夏桀,原则上是诸侯讨伐君主,为了证明商汤代夏的合法性,殷商焚毁了“夏社”的典籍,编造了“惟殷先人,有典有册。”简单的讲“典”是祖先家谱,“册”是国家的历史。商汤放逐夏桀至巢湖地区,并且追杀夏的遗民,殷商的这些做法分化了华夏融合,华夏之间的矛盾加剧。夏朝的遗民在夏朝大司农周族首领不窋的带领下,向西北逃到戎狄之间,就是现在甘肃宁夏交界,殷商派军队追赶到到甘肃平凉,后来,这支军队就一直驻扎在甘肃天水一带,他们就是秦人的祖先。

《诗经》中“雅”指的是“夏”,大雅就是夏朝,小雅指的是周,就是小夏。《诗经••文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句话的意思是:“周族虽然是夏朝的古老邦国,但是上天赐给周族全新的命运。”《诗经••生民》:“厥初生民,时惟姜嫄。”周族是怎么来的呢,姜嫄践大人迹而怀孕生下了后稷,这个故事和华胥氏雷泽践大人迹如出一辙,周族就是夏族,他们的图腾是龙,夏朝还养过龙。周文王的十世祖先公刘,率领周人脱离戎狄迁徙到豳(甘肃平凉),恢复了祖先的农耕文化。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率领周人迁徙到陕西岐山。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领八百诸侯,战车4300乘、甲士65万伐纣,在牧野誓师和殷纣王的70万大军决战。牧野之战,就是周族“诸夏”和华族“殷商”的总决战。周武王伐纣之后,没有对殷商赶尽杀绝,把殷商的遗民迁徙到商丘,让他们守护殷商祖先的陵墓。周武王伐纣之后,没有焚毁朝哥城也没有大规模的毁灭典籍,3000年后,河南安阳发现了殷朝最后的都城“殷墟”,出土了大量的甲骨文。

周武王之后,周公摄政时期,他所做的主要是华夏文明的融合,殷商的遗老武庚挑唆管叔、蔡叔叛乱,周公诛管叔、斩武庚、流放蔡叔,封康叔于卫、封微子启于宋。周公辅佐成王,这一时期被称为“成周”,成周营建洛邑为中都,目的就是方便统制四方诸侯,缓解融合华夏民族文化。陕西宝鸡出土成周何尊铭文:“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中国、中华的概念诞生了,加速了华夏民族文化的大融合。《左传••定公十年》孔子语云:“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周礼的制定,华夏不再分开来讲,中土、中都、中国、中华概念取代了两种文化图腾的“华夏”,周整合了华夏文明,整合了凤鸟图腾和鱼龙图腾,西周时期诞生了“龙凤”合体图腾,华夏民族有了统一的图腾文化——龙凤文化。秦始皇统一六国,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华夏民族演变为“汉人”“汉族”。龙图腾和凤图腾同样重要,龙代表了中华文明的男性,凤代表了中华文明的女性。龙代表至尊的皇帝“天子”,凤代表至尊的皇后。近代以来,中国这个概念已经被全世界所接受,中华民族的概念,不单单是指汉族,是中国境内五十六个民族的统称。

我是冷清先生,为您推送不一样的历史真相,如果您喜欢敬请关注“冷清先生”头条号,谢谢!冷清先生专著《华夏源考、三皇五帝纪》正在酝酿出版中。

1990年之前中国纺织大学校长是谁?

是蒋永椿 历任校长一览表 姓 名 任职时间 备注 张方佐 1951—1952年 盛 华 1952—1957年 温仰春 1957—1977年 钱宝钧 1978—1984年 蒋永椿 1984—1986年 代理校长 蒋永椿 1986—1990年 周永元 1990—1994年 邵世煌 1994—2001年5月 徐明稚 2001年5月起

大英博物馆都珍藏了哪些中国瑰宝?

中国的历史悠久,堪称历史大国,但中国却不是一个文物大国。据国家文物局统计,上世纪末,中国每60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而日本平均14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西欧的德国和荷兰每1.6万人就拥有一座博物馆,法国平均1万人就拥有一座博物馆。

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中,几乎都能见到中国文物。在47个国家的218家博物馆中,藏有的中国文物就多达167万余件,而民间私人收藏的中国文物数量是博物馆收藏数量的10倍之多。这些文物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文物种类,包括青铜器、陶瓷器、漆器、玉器、雕塑、书画、典藏等各类珍品。外国博物馆中那些精美绝伦、数量庞大的中国文物,总是令世界各地的人们感到震撼。

清朝晚期以来,东、西方的列强们趁着满清国力衰微,凭借自己的船坚炮利数度炸开大清国的大门。他们在中国的土地上,到处烧杀抢掠,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物也不可避免地遭遇了大洗劫。百余年来,中国文物因为战争、盗掘、走私等不法途径流失海外,藏于公、私博物馆或私人收藏者手中的总数就高达1700万余件,是北京故宫博物院现藏文物总量的9倍,令人触目惊心。这些流失海外的文物中,不乏精品和孤品。

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海外博物馆,是位于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1923年,大英博物馆建立。从建馆之初内科医生汉斯.斯隆捐赠的71000件私人藏品开始,到今天大英博物馆已拥有藏品800多万件。这些藏品涵盖了西亚、埃及、希腊罗马、印度、中国等国家。其中的中国文物多达23000余件,公开展示的只占其中的十分之一,囊括了中国文物的所有类别,从远古石器、商周青铜器,到魏晋石佛经卷、宋元书画、明清瓷器,跨越了整个中国历史。

被称为中国美术史上的开卷之图的《女史箴图》,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是目前世界上尚能见到的中国最早的专业绘画作品之一。《女史箴图》原是清宫旧藏,曾是乾隆皇帝的最爱。乾隆皇帝在这幅画作上留下了37枚收藏印章。乾隆去世后,《女史箴图》一直被收藏于北京紫禁城建福宫花园的静怡轩中。慈禧太后时期,该画被移到了京西颐和园。

庚子国变,八国联军攻入北京。驻扎在颐和园的英军第一孟加拉骑兵团的克拉伦斯.约翰逊上尉趁乱将《女史箴图》盗走,然而后来他的家人却辩称这幅画是一位被克拉伦斯.约翰逊救过的贵妇所相赠,并非偷盗。1902年,克拉伦斯.约翰逊回到英国,他并没有意识到这幅画的价值。他把《女史箴图》拿到大英博物馆,原本是为了给画轴上的翡翠套环估价。但是大英博物馆的绘画部的管理员西德尼.考尔文认出了这幅画的价值,并以25英镑的价格将其买下。至此,《女史箴图》入藏大英博物馆至今。

《女史箴图》由东晋的顾恺之所创作,原作已遗失。今传世的有两幅临摹本,一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专家认为是南宋的临摹本,艺术性相对较差;另一本艺术性较强,更能体现顾恺之画风与《女史箴图》原貌,专家认为可能为唐人摹本,就是大英博物馆这件。

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占据了京西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英法联军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掠,被掠夺的文物数量粗略统计约有150万余件,上至中国先秦时期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后来,英国军队首领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下令烧毁圆明园。3500名英法联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如今,那些被掠夺的圆明园文物中,有李思训《青绿山水图》、巨然《茂林叠嶂图》、李公麟《华岩变相图》、范宽《携琴访友图》等一些稀世珍品收藏于大英博物馆。

中国的大门被列强用枪炮打开之后,一些所谓的外国“学者”和“探险家”纷纷来到中国,打着“文化考察”、“地理探险”的幌子,四处搜刮掠夺中国的文化瑰宝。他们甚至在没有得到中国政府允许的情况下,深入中国西北地区,对那里的石窟、壁画和古文化遗址进行的肆意盗窃和非法挖掘。

甘肃敦煌的莫高窟,被誉为“中国时代的百科全书”,然而莫高窟的文物在十九世纪末大量流失海外。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一个自称是“探险家”的英国人斯坦因来到甘肃敦煌,从一个乌鲁木齐的维族商人萨希伯克那里得知莫高窟有藏经洞。斯坦因来到莫高窟以自己是玄奘法师的崇拜者为由,骗取守护藏经洞的道士王圆箓的信赖,并以500两银子的价钱“买”走了藏经洞中的大量文物,包括经卷8082卷、木版印刷20卷以及其他文物共29箱9000件。

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斯坦因再次来到敦煌莫高窟,又一次从王圆箓手中购得5大箱、600多卷佛经等文物。此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中的文物遭到其他列强的进一步的抢劫,被掠走的全是敦煌遗书的精华部分。据统计,敦煌莫高窟被盗文物中,敦煌遗书与绘画约12000至15000余件收藏于大英博物馆。

在大英博物馆专门陈列中国文物的33号展厅中央的墙上,有一副高4米,宽3.9米的巨幅壁画,这就是有名的《三菩萨壁画》。这幅壁画源自中国的河北省行唐县清凉寺,该寺院建于金大定二十三年(公元1183年),是佛教信众往返山西五台山朝圣途中重要的一站。这幅壁画是明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五台山寺院委派僧人到清凉寺绘制的,后来分别于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重新修葺过。

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英国人温伯格来到清凉寺。当时的清凉寺已经荒废,存有三座大殿,《三菩萨壁画》就绘制在第二座大殿内大型坐佛雕塑后方。精美的壁画让温伯格爱不释手,便想花钱从当地村民手中购得,但是却遭到了村民的拒绝。后来温伯格买通了当地的地方官,以极低的价格购得此壁画。由于壁画过大不便运输,温伯格便将壁画分割为12块运回英国。后来,英国的收藏家乔治•尤摩弗帕勒斯购入此壁画,并于1927年把它捐赠给大英博物馆。抗日战争时期,河北行唐县的清凉寺毁于战火。如今收藏在大英博物馆的《三菩萨壁画》,是清凉寺唯一存世的遗物。

在大英博物馆专门陈列中国文物的33号展厅的楼梯间,矗立着一尊高达六米的白石阿弥陀佛立像。中国历史上,白石造像以河北省曲阳县最为著名,这尊造于隋开皇五年(公元585年)的巨大佛造像也不例外,它就是来自于河北省曲阳县韩崔村的崇光寺。

民国四年(公元1925年),大文物贩子卢芹斋把河北曲阳崇光寺的这尊重约2吨的巨大佛像切割成3段,盗运到海外,至今佛像身上的切割痕迹仍然清晰可见。1935年,在英国伦敦举办的中国艺术世界博览会上,这尊白石阿弥陀佛立像以卢芹斋私人藏品的身份出现,引起轰动。

展览会结束后,卢芹斋通过当时的中国驻伦敦公使郭泰祺向英国方面表示,自己本着慈善的精神愿意将这尊白石阿弥陀佛立像捐赠给大英博物馆。同时,他还要求在捐赠佛像之后的介绍辞中写明“提供者:卢芹斋公司”。但这要求遭到了英方的拒绝,英方认为将古董商公司名称列入有失体统。几经周折之后,最终确定介绍辞内容为“卢芹斋先生赠送给中华民国政府,后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38年转赠大英博物馆,以纪念1935-1936年伦敦中国艺术世界博览会”。

卢芹斋

卢芹斋是欧美各大博物馆的捐赠大户,中国流失于海外的文物中,约有一半是经过卢芹斋的手售出的,其中以唐太宗昭陵六骏中的“飒露紫”和““拳毛騧”最为著名。1938年,卢芹斋代表中国政府向大英博物馆捐赠的隋代白石阿弥陀佛像,至今依然是大英博物馆中的珍藏至宝。

在大英博物馆深处有一个震撼人心的95号展厅,这是大英博物馆为大维德基金会常设的展厅,专门用来陈列斐西瓦乐·大维德收藏的中国陶瓷器。在这个布置考究的展厅内,摆满了各式各样最为珍贵精美的中国瓷器,一排排一列列,令人叹为观止。

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中国瓷器收藏家,大维德青年时期就与中国瓷器结下缘分,并为之奉献了毕生的热情。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出身于犹太富商之家的斐西瓦乐·大维德来到当时的北平,这里曾是清王朝的京都,清廷倒台之后大量的宫廷文物就流散于此。大维德在这里收获了规模惊人的瓷器收藏,包括1700多件中国瓷器和一卷清宫御制古玩图。这些自晋代到清代的瓷器中,有大量的明清宫廷精品、传世珐琅彩瓷器和极为稀有的汝窑瓷器。大维德收藏的中国瓷器丰富程度,仅次于北京故宫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青花,中国瓷器的杰出代表。元代景德镇成功烧制了独步本朝、影响后世的青花瓷器,而这一结论的断定,离不开一对著名的“大维德花瓶”。 在这对花瓶出现之前,青花瓷一直被认为是明初的发明。对这对花瓶的断代和真伪的研究,改写了中国瓷器的历史。

上世纪二十年代,北京的琉璃厂出现了一对罕见的青花云龙象耳瓶,这对瓷瓶原供奉于北京智化寺,后来被旅英华裔古玩商吴贲熙获得,这次出现在琉璃厂就是为了寻找买主。根据瓷瓶上的铭文可知,这是元代至正年间,一个叫张文进的人为全家祈福而施舍于道观的供器。不过,当时这对青花象耳瓶被琉璃厂的众多行家认为是赝品,“元代无青花” 似乎是当时的共识。几经波折,这对象耳瓶最后被英国的中国古陶瓷收藏家大维德爵士买下。

后来这对青花瓷瓶经过瓷器专家的研究比对,被认定为“至正型”元青花。这一研究发现,使得元青花瓷器成为公认的事实,并将青花瓷器的鼎盛时期提前了一个朝代。这对元至正十一年款景德镇窑青花云龙纹象耳大瓶成为鉴定元代青花的“标准器”,其上的装饰纹样也成为了专家学者们鉴定元代青花瓷的最佳参考和依据。这对花瓶是现存最重要的青花瓷样品之一,也很可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瓷瓶。因为其是大维德的私人藏品,也被称为“大维德花瓶”。

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由著名文物收藏家张伯驹之父张镇芳创办的盐业银行准备出售溥仪于1924年抵押在银行的清室珍宝。当时已有两位买家与银行沟通此事,但遭到人身威胁之后,被迫放弃。大维德决定冒险购入这批宝物,与盐业银行经过一年多的谈判,最终购得这批珍宝中的40多件清宫旧藏精品。

这40多件精品中,大部分为宋代名窑瓷器,其中官窑、哥窑的瓷器就有近20件,而且很多上面还有乾隆皇帝御题诗。除了瓷器外,这批清宫旧藏还包括了一些漆器精品。随后,这批精品瓷器在英国中国文物收藏界引起了轰动,大维德也因此获得英国收藏界的认同,从此进入了英国中国文物收藏的核心群体。

在大维德的收藏品中,他最为骄傲的部分是宋代官窑瓷器,除了从盐业银行购买的那部分清宫旧藏的精品外,他收藏的汝窑瓷器也特别值得一提。长期流行的说法是存世的北宋汝窑瓷器仅有67件,是官窑瓷器系统中传世最少的一个品种。台北故宫博物院有21件,北京故宫博物院有19件。而大维德就收藏了12件,其中包括了乾隆御题汝窑碗、刻花鱼纹洗、葵口盏托、三足奁式炉、水仙盆、浅碟、瓶等各种器型。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看,大维德收藏的汝窑瓷器仅次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汝窑收藏。

大维德在中国期间,广泛地与北京、上海等地的古玩商、收藏家及相关人士结交,从他们那里购买了大量不亚于清宫旧藏的精品文物。据记载,大维德曾一次就从上海张仲英开办的专营明清官窑瓷器的“聚珍斋”购买了3万银元的物品。唐代画家韩干创作的《照夜白图》,就是大维德从上海古董商那里购得。大收藏家张伯驹得知此画要卖往国外时,急忙给当时主政北平的宋哲元去信,谈到这张画的价值,希望他过问此事,不要使之流落国外,可惜为时已晚。

1952年,大维德将全部的收藏捐出,成立了“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大维德去世之后,基金会陷入财务困境,迫不得已于2007年底关闭。两年后,大英博物馆接手了大维德的这批旷世珍藏,并为其专门新建了展厅,作永久性展出。

除了以上的精品中国文物外,大英博物馆还收藏有新石器晚期的玉面神人像、商代青铜双羊尊、西周康侯簋、秦汉漆鞘铁刃汉剑、北齐砂岩观音菩萨立像、唐代《树下说法图》、金代三彩罗汉像、明代铜铸真武像等中国文物瑰宝。

文物流失似乎轻而易举,但文物回归却道阻且长。对于一个流失文物数量巨大、流失线索难以考证、流失时间跨度长的文物资源大国来说,文物回归是一条艰辛的漫漫长路。但中国政府从未放弃流失海外的文物,始终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以坚定的决心推进文物回归。

关于【华什么纺织】和【其潜台词你读懂了吗】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标签: 纺织 什麼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