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专注纺织服装产品质量有保 售后7×24小时服务
24小时咨询热线:4006666666
联系我们
纺织服装有限公司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4006666666
地址 :中国·北京
联系人:陈经理
您的位置: 首页>>热门话题>>正文
热门话题

张家港东渡纺织怎么样(徐福东渡去了哪里)

时间:2023-10-01 作者:admin666ss 点击:42次

今天给各位分享关于【张家港东渡纺织怎么样】,以及【徐福东渡去了哪里】的知识点。如果您能从中获取启发,那就是我们开心的事了,现在开始吧!

张家港东渡纺织怎么样,徐福东渡去了哪里?

徐福东渡是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最早被《史记》记载,徐福带着很多童男童女去海外寻找仙山和居住其中的仙人,以便为秦始皇寻找不死之药,但因为求神仙不得而跑到了日本避祸。那么徐福真的到过日本吗?从 目前文献来看难有确证,但日本学者则多有发覆之见,本文以大鲛鱼为切口,进行了一番猜想分析,仅供读者参考。从理论上来说,秦代跨越东海,远航日本并非毫无可能。当时东南沿海的齐人、越人都擅长造船航海,且很早就掌握了利用洋流和季风调整航线的技术。徐福本人也不止一次下海寻找仙人,从历史文献的记载看至少有两次:一次是秦始皇二十八年;一次是秦始皇三十七年。在《史记》里记载了一段有趣的细节,讲述了徐福畏惧始皇帝害怕谎言被戳穿的惩罚,从而诱骗秦始皇组织人力猎杀大鲛鱼。原文是这样的:“方士徐福等入海求神药,数岁不得,费多,恐谴,乃诈曰:‘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愿大王请善射者以连弩射之。”从这段材料来看徐福对大鲛鱼非常熟悉而且感同身受,不像是凭空杜撰出的谎言,我们的分析也从鲛鱼开始。很明显徐福是想借着给秦始皇寻仙问药的机会敲一笔竹杠就走的,但是没想到秦始皇还一直在关注着海外寻仙的事情。一连十年时间过去了,徐福还一无所获。最终就借口要带童男童女一起出去而逃之夭夭。这个故事听起来十分传奇,很多日本学者也指出日本有很多以徐福命名的地名遗迹,但这些大多是后人附会的,那么徐福与日本究竟有何渊源呢?或者说如果是政治避难,他为何会选择海路遥远的日本而不是相对较近的某个东海或黄海之上的岛屿?追寻答案还是要回到《史记》的文本语境中去。

从《史记》的行文惯例来看,是包容了许多不同的故事版本,司马迁很喜欢听故事并且把不同的故事经过考察后当做材料写入书内。关于徐福初次出现就是在秦始皇二十八年,这年秦始皇去东边巡查,齐国人徐福等上书请求和童男女去寻求仙山。这个背景很有意味,秦始皇东行很大用意是安抚当地民众,巡视各国故地和风俗民情,而齐国的一大特点就是神仙风气盛行。

徐福等人作为政治投机的方士,自然心内明白,更多是谋取眼下的利益。但徐福后来提到了大鲛鱼,大鲛鱼其实就是鲨鱼,徐福的托词提到正是因为大鲛鱼的阻挠他们不得至。那么破解大鲛鱼的分布范围就可能是找到徐福一行踪迹的重要线索。根据考察这种大鲛鱼很有可能就是广泛分布在日本沿海的日本须鲨,这种日本须鲨偶尔也会出现在中国的东南沿海,为不常见之鱼种,可食用。徐福他们一出海就是十年,期间虽然有回港整修的缓冲。但必定航行很远,所遇到的也非常见的鲨鱼。正因如此才使得徐福特地强调大鲛鱼的威胁,由此亦可以反推徐福在寻找仙山的过程中很可能远航到了日本九州一带的近海,正是在那里他们遇到了日本须鲨的袭击,难以及时登陆。于是徐福就以此来搪塞秦始皇,考虑到出海远航的并非徐福一人,还有其他方式和官员,他们并不可能都串通一气,则徐福一行遭遇大鲛鱼而无法登陆恐是事实。从侧面印证了徐福后来东渡日本的基础是在此时确定的。

更为有趣的是在有关徐福东渡到达的目的地是哪里上,有舟山说、台湾说、日本说等。而大鲛鱼的分布地点要以日本西部为多,台湾北部也有少量分布,中国的东南近海几乎没有,属于罕见物种。换句话说,徐福要能遇到大鲛鱼也是最可能在台湾附近和日本西部海域。那么会不会是其他中国特产的鲨鱼呢?因为鲨鱼不耐低温,所以大多的时候是生活在中国的长江口、东海、南海、北部湾,即使在盛夏高温时,才会有极少的小鲨鱼进入高纬度的黄海北部,进入渤海的则更少。我国的鲨鱼的种类对于齐人徐福来说自然应该十分熟悉,(中国的狭纹虎鲨、双髻鲨的生活习性和体态特征都与徐福的描述不符),在分布区域上也较为分散,东海黄海乃至南海都能见到并非罕见物种,这与秦始皇后来好不容易遇到大鲛鱼明显是不符的。

笔者在写本文时,恰好查到了一则旧闻:2013年9月8日,山东日照市岚山区一渔民从海上拉回一条已经死亡的鲨鱼。该鲨鱼长10米多,重达两万多斤,用吊车将其吊至长货车。从地理位置上看秦始皇猎捕到的大鱼就是在山东半岛的外海,在烟台附近。原文如下:乃令入海者赍捕巨鱼具,而自以连弩候大鱼出射之。自琅邪北至荣成山,弗见。至之罘,见巨鱼。我们很轻易发现这种大鱼很罕见,乃至于秦始皇乘船航行渤海上都一直没发现,这与当时的其他中国种类鲨鱼分布状况完全不同,如此则秦始皇所遇到的很大可能是罕见的游入中国海域的日本须鲨,如此则一切顺理成章,秦始皇亲眼见证捕杀大鲛鱼的困难、罕见也反证出徐福他们一行人的辛苦,仙山的不易找寻。在被忽悠的秦始皇相信了大鲛鱼是阻碍他寻仙问药的罪魁祸首后,亲自弯弓射箭捕获了一条大鲛鱼,这在《史记》上是有记载的(如上)。始皇终其一生寻仙问药却最后被徐福所戏耍很有些黑色幽默,但从另一方面看徐福东渡带去了许多典籍文化,在日本学者看来极大地促进了当时日本文化的发展,甚至有人认为徐福就是神武天皇,然而年代久远,史籍漫灭,难以查考 。本文所说的也是结合各家所做的一点个人大胆的猜想,以抛砖引玉,等待来者探索这个谜题。

日本文字到底是怎么传入的?

日本最早的文字,究竟是从朝鲜传入还是从中国传入,这不是事情关键,因为传入的都是中国的汉字。

日本在公元前,很长时间里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语言的源头和归属,到现在仍然众说纷纭。

但可以肯定的是,日本最早的文字,来源于汉字。

公元前后,中华文化爆发式传播,向东的方向,就迅速遍及了朝鲜半岛和日本。这一时期,和农耕、冶炼、纺织等等知识和技术一起,汉字也更多更快的进入了这一区域。日本的考古证明,至少在公元前一世纪,汉字已经由辽东、朝鲜传入到日本的福冈、九州等地。

如此来看,日本老师主张汉字由朝鲜传入,并不算错。他或她所依据的很可能是类似于日本《史记》的《古事记》,其中记载,王仁(约公元248年左右)向日本捐赠了论语十卷和千字文一卷。

关于秦始皇时期的徐福,早在成书于公元前的《史记》中,即已记载了他的东渡日本。坊间传说,后来的日本宫廷不愿意出示徐福到了日本的证据,可能会形成整个民族的大部都是华夏的子裔的印象。不管怎样,徐福到了日本应该是不可置疑的,那他肯定也带去了汉字。日本的徐福神社。

从证据确凿的考古来说,公元前后,已有大量的中国铜镜输入到了日本,上面的小篆和隶书的铭文,和其他图案一起,被日本人奉为吉祥、神圣的象征。

在福冈,还出土了蛇钮印章,文字为隶书的“汉委奴国王”,据考证,为汉武帝所赐。

到了公元七世纪,自公元630年起,直到公元895年,日本向中国派出了十几批“遣唐使”,每批百余人,多时500人,全面地学习中国的文化。

还应该提到的是鉴真大师(688-763),他自大唐天宝二年(743)十年内五次东渡日本,历尽艰辛以致双目失明,终于在第六次(753)成功抵达。在后来的十余年里,他尽心传授中华文化,被日本人尊为“文化之父”、“律章之祖”。

自日本有文字始,就使用汉字,一直到明治初年(19世纪60年代),日本的官方正式文字,单只是汉字。在日本,汉字分“训读”和“音读”,训读是按日本语言的方法来读,音读则是按汉字原有的发音来读。“音读”曾经划分很细,分别了汉音、唐音、吴音等等。

接着就应该说到日本自己的文字了。汉字在日本一直被称为“男人的文字”,很长时间内,几乎只有男人识字。在八世纪中期,据说是吉备真备,创造了片假名,使用的是汉字中楷书的偏字。又据说是弘法大师空海,用汉字草书的偏旁创造了平假名。这两套假名,被传是为皇亲贵胄中的女眷闲来无事使用的文字,其功效是为汉字注音并标注日本语言。从九世纪初开始,日本的一些书籍,开始使用假名系统的文字。

日本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后,努力向西方学习,西域的“舶来语”增多。创立了日本邮政系统的前岛密,于1866年主张废止汉字。1873年,福泽谕吉又主张把日常使用的汉字限制在两三千个以内。日本政府后来规定,使用的汉字为1850字。很快就觉得不够用,即改为1945字。到了2010年,日本政府规定使用的汉字为2136字。

这就是汉字进入日本和日本使用汉字的大致情况。

应该说到的是,中国近代以来,汉字中来自日本的外来语词汇也是非常多的。严复、梁启超等等,在引入日语词汇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我们现在说的“共产党”、“社会主义”都来自日语。还有如“市场经济”、“干部”、“知道”等等。前几天看到“头条”里讨论哲学一词的来源。英文哲学的“Philosophy”,来自希腊语,是智慧之学的意思,而中文“哲学”这个词及所包含的内容,其实来自日语。中国的改革开放之后,又有非常大量的日语外来语被借鉴和使用,特别是技术方面的。

我们回顾了一下史实。其实不必过分解读。应该承认,日本民族是很善于学习的民族,从向中国学习,再到向其他先进国家学习。“它山之石 可以为错”,谁肯虚下心来向别人学习,谁孜孜不倦奋发向上,谁就更能进步,也就能发展的更好。

诸城的城阳村黄姓由来?

展开全部

黄姓

黄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因帮助禹治水有功,又因"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被帝舜赐姓蠃氏。

传说伯益的后裔有14支。其中的黄氏,大约於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

春秋时期,南方的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於抗衡。公元前648年,楚成王责备黄国不向楚国进贡,黄国国君错误地分析形势,既不理会楚国的责问,又不进行任何防备,结果於当年夏天被楚国灭掉。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姓氏,就是黄氏。

但是,有的谱牒学家则说黄姓是陆终的后代。那麽,陆终是何人,与上文所说的伯益又有甚麽关系呢?据史料记载,伯益是颛顼之玄孙,陆终也是颛顼之玄孙,只是他们的三代近祖不同而已。因此,无论是黄姓出自伯益,还是陆终,总起来说是帝颛顼的后代,属於以国为氏之类。

关於黄姓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是出身於少昊之后。这一支黄人,是颛顼时从河南黄水西迁到山西汾水下游的,所建的黄国,於春秋早期为晋国所灭,这也是黄氏姓源之一。

在历史上多次民族大融合中,黄氏有一些人融入壮、瑶、侗、水、布依等少数民族。

亡国后的黄氏遗民,有的逃至今河南中部,大批被迁到今湖北境内,有的在楚国做了官。据说今黄冈、黄陂、黄梅等地,都是因为黄人迁来而得名的。

汉代以后,黄氏因任官等原因分别向大江南北迁徙,南至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北至河南固始、南阳。黄氏入居福建,始於晋代。宋元之际,黄氏称盛於闽粤,至明末清初,开始移居到台湾,后又有不少人移至海外。

黄姓为当今中国8大姓,在南方人中所占比例较同。另外,黄姓在台湾人中更为常见,与郑姓共同享有"黄郑排满街"之美誉。

历史来源

1、出自嬴姓。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黄姓为陆终之后,其后建立黄国,后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是“帝颛顼之苗裔”,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传说伯益的后裔有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合称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又称黄子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被楚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就是黄氏。

2、出自金天氏之后。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载,黄氏起源于金天氏之后。台骀是上古时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于汾川,后世尊为汾水之神。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来都被晋国灭掉了。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成为黄姓。

3、据《东夷源流史》所载,远古颛顼时代,黄人从河南黄水西迁到山西汾水下游,建立黄国,以国为姓。

4、起源于中国古代南方的蛮族。据《中国姓氏大全》、《姓氏词典》、《中国姓氏起源》所载,黄氏起源于中国古代南方的蛮族,为黄国遗民的后裔。另《新唐书》中有“邕管(在广西境内)蛮有黄姓。唐黄少卿、少高、少温是也。”其实,此支黄氏乃是黄国遗民的后裔。

5、出自他姓改姓。上古时代及后朝的王、陆、巫、吴、金、范、丁皆有改为黄姓者。

6、出自回族中的黄姓来源有二:

① 今福建省泉州市的少数蒲姓回族为避元代“反色目”的诛杀而改黄姓。但由于出自不情愿,放将黄姓故意写成“苗”(莆)字,因苗(莆)与蒲同音,若被人发觉,落下加上两点就是黄字,久之便成了“黄”姓。

② 元代黄姓取阿位伯穆斯林女子改姓伊斯兰教,其后裔融于回族并姓黄。黄姓回族主要分布在福建、四川、河南、宁夏部分地区。

得姓始祖

陆终。上古时期火神祝融(掌管火的官)吴回之子。后其继任祝融。周代时,其后被封于黄(今河南省潢川西十二里),建立了黄国。黄国后来被楚国所灭,其后代子孙分散到了各地,他们不忘亡国之恨,遂以原国名为氏,称黄姓。并尊陆终为其得姓始祖。

黄姓迁徙史

1、黄姓的原始祖先——黄夷的流徙

黄夷的发源地在今内蒙古东部、燕山之南的辽河西源——西拉木伦河流域。后来向东南迁徙,经河北迁安县西的黄山和束鹿县的黄丘进入山东半岛,加入东夷集团,成为九夷中的一支。再往后,在华夏与东夷的大融合之中,黄夷和其他许多少昊子孙氏族,跟随颛顼从山东半岛内迁到了中原地区。

2、黄国人的迁徙

上古黄国之一的潢川黄国在今河南潢川县的古中原境内。自从公元前648年潢川黄国被楚国灭亡后,黄姓族人有少数逃到河南中部,大批则被迫内迁到楚国腹地,定居在湖北黄冈、黄陂、黄安、黄梅、黄石等县。今日的黄冈、黄陂、黄安、黄梅等地,据说就是因黄人迁此而得名。其中有一支内迁到楚都郢(今江陵、荆州),形成秦时著名的江陵黄氏。还有一支内迁到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县东南一带),后来发展成汉代最著名的江夏黄氏。

亡国后,一部分黄国遗民仍留在潢川故地,坚守家园,顽强生活。

战国时期,黄国贵族后代黄歇事楚顷襄王,于楚考烈王元年(前262)任楚相,被封为春申君,最早的封地在今潢川县,所以,直至清代,潢川城都一直叫春申镇。后来,黄歇改封于吴 (今江苏省苏州),他的13个儿子,有的就定居于江苏。据《客家姓氏渊源》所载,黄歇曾因避难而迁居于距江夏县城30里的黄鹤乡仁义村,其子孙散之四方。从战国晚期起,江夏郡(今湖北省武汉一带)成为黄氏繁衍发展的中心,如汉丞相黄霸、太尉黄琼都世居江夏,故其族人以“江夏”为郡号。

3、两汉到两晋的迁徙

汉代以后,主要由于任官的原因,黄氏分别向大江南北迁徙,北迁至河南固始、南阳等地,南迁至江西、湖南、四川等地。

黄氏也是从晋代开始大批人居福建。《闽书》载:“永嘉二年 (308年),中原板荡,衣冠始人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据福建早期黄氏族谱记载,两晋之际,江夏黄氏族人黄元方,为官晋安太守,后定居福建,成为福建历史上最早的黄氏望族——晋安黄氏。据说,后来的莆田黄氏、侯官黄氏等,都是黄元方晋安黄氏的后裔。

4、隋唐五代时期的迁徙

唐高宗时,陈政、陈元光开漳州,中原58姓将宫随其人籍漳州,漳州黄氏即为其中之一。台湾《紫云黄氏历代世系表》亦有这方面的记载:有名黄守恭者,于唐高宗总章年间(668—669年)随陈政、陈元光人闽,垦荒致富,其子孙蕃昌兴旺,成为闽南大族。又有浯州牧马监陈渊,也在唐朝初期率许、蔡、张、黄等12姓入闽,定居浯州。今福建金门黄氏,多为这支随陈渊入闽的黄姓后代。唐末,洛阳人黄子棱随父入福建,事后梁太祖朱全忠义子,累官侍御史,后避乱居于建阳之东。

唐末五代时期,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朝、王审知兄弟人据八闽,中原黄姓特别是固始黄氏纷纷渡江南下入闽,前往投奔。如宋人黄椿,其祖先“光州固始人也,五季之乱,从王审知入闽为判官,因家焉。后析而为三:一居福清之嗒林,一寓闽邑之黄巷,一居长乐北乡之黄垅。”再如黄振龙,“九世祖自光州固始从王氏入闽,因仕焉居,言路有直声,后迁至中丞。”据宋人何澹《黄公(永存)墓志铭》记载,福建邵武峭山派始祖黄惟淡,也是唐末从光州固始人徙昭开的。河南光州固始,是黄氏人闽的一个重要“源头”或途径。

据《唐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体》载,括州松阳郡四姓之首为黄氏,婺州东阳郡五姓有黄氏,濮州濮阳郡六姓有黄氏;据北宋《太平寰宇记》,鄂州江夏郡三大姓之首为黄氏,泉州南安郡五大姓之首为黄氏,处州缙云郡三大姓之首也是黄氏。隋唐时期,黄姓由一而二,开始主宗分流,分为两大支:金华黄氏和邵武黄氏。

还有一支与浙江金华和福建邵武两派黄氏都有着渊源关系且也属于江夏分支的著名黄氏宗族——江西盱江黄氏。

盱江,位于今江西省南城县东南,是古代的一个小驿站。盱江黄氏,兴起于唐代中期。盱江黄氏是江夏黄香曾孙黄琬的一支后裔,其始祖是黄孟偻。

黄孟偻,字德崇,一字广成。他是江夏黄香的第十六代孙。生于唐高宗仪风丙子年(676年)二月十五。原籍江夏安陆 (今湖北武昌一带)。唐玄宗天宝丙戌年(746年),黄孟偻以70岁的高龄中进士,官任西台御史。不久,他奉命南巡江南临汝府。在巡视途中病于盱江,后就近安葬。夫人李氏故世后,合葬于此,即盱江麻姑山。黄孟偻的子孙为了守护祖先坟陵,没有再回江夏故地,而是留居落籍于盱江,后来形成了有名的盱江黄氏。他们将自己的族姓郡望定在安陆,故后世凡以“安陆”为郡名的黄姓,都共宗黄孟僯为始祖。

盱江黄氏发展到第四代也即黄孟偻的曾孙辈黄省谕兄弟三人时,各有功名,家族大昌。这时,宗族也开始分枝。

黄翰长子黄省谕,字保仁,唐宪宗年间(806—820年)进士,官御史大夫。夫人吴氏,生5子:羽衣、裘、表、裹、衰。兄弟 5人,支分数派。黄衰、黄裘兄弟二人,徙居茅山。黄表一支,家族最旺。他排行老二,居盱江。黄表的后裔,极为兴旺,散布于江西全省各地。他成为后世官溪黄氏和抚州、金溪等派黄氏的共同始祖。黄表长子黄琬,后迁居福建邵武,成为福建邵武黄氏的一支。次子黄琰,徙居金溪(今江西金溪县)枫林乡大柘村。据《湖南黄氏世谱》记载,仅黄琰这一盱江分支,就裂变出今天的乌石、火源、常丰、桂田、新田、新庄、田步、东乡、牛头岭、五里冈、五凤、宝峰、贵溪、安仁、团山、峡山、岩背、路口、蓝田、瑞州、饶山、砂源、沂阳等不同黄氏支派。

黄翰的次子黄省和,字保义,又字仁甫。生于公元796年。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官任秀州崇德县令,后升节度使,封万户侯。生子黄荣。五代时期,为避战乱,这支家族便从盱江迁居至浙江金华府(今金华市),构成金华黄氏的一支。

黄翰第三子黄省居,字保信。唐宪宗期间(806—819年)官任淮南转运判官。生2子:宝、贾。长子黄宝,初任仆射之职,后官至银青光禄大夫。他的后裔,又分居饶州府安仁县(今江西余江县),成为今日江西安仁黄氏始祖。次子黄贾,也官至银青光禄大夫。黄贾生3子:老大黄实,与妻张氏携三个儿子黄伯、黄住、黄任一起迁往福建邵武灵槎故城开基立业,是盱江黄氏入闽的又一个重要分支。老二黄陈,其后裔迁居河南陈州(今河南淮阳县)。老三黄陵,徙江西广信府(今江西上饶市)。

5、宋元时期的迁徙

黄姓迅速发展和空前繁荣的时期,据《黄氏渊源》载,宋代,江夏人黄震,官至焕章阁左司马尚书,重修江夏家谱呈奏皇帝,得到了“黄氏忠孝两全,江夏无双,历代簪缨”的御批。宋代还有尚书左仆射黄潜善,他有9个儿子散处广东各地,居梅州者为多,后发展成为广东大姓。

① 金华黄氏:始祖是黄香裔孙黄苾。自江夏迁婺(金华府)之浦阳(今浙江金华市浦江县)。

黄苾,是东晋时人,黄香的第十代孙。最初在兖州(今山东郓城县)做官,后来升为金陵(今江苏南京市)按察,故族谱上称他为按察公。当时,金陵镇守长官吴英,很赏识黄苾的才干,便招他为婿。后因金陵一带战乱频仍,黄苾夫妻便隐居于浦阳。以后子孙繁衍兴旺,成为东南大族浦阳黄氏。

浦阳黄氏自黄苾开始,祖孙3代8人均为官入仕,并出了3个进士,从而奠定了黄氏家业。但从第四代起,各支大多开始衰落。传至黄门侍郎(官名)黄汝知一代,浦阳黄氏又家业复兴,声威重振。

婺州(金华郡)浦阳黄氏主宗传到第十七代,即江夏黄香的第二十六代黄洪、黄浩兄弟二人时,正值唐末五代之际。洪、浩兄弟二人,共生了8个儿子。其中黄洪生子三人:秘、瑕、琰;黄浩生子五人:琛、璞、圮、琬、珍。浦阳黄氏第十八代的这兄弟8人,后来分居各地:黄苾由浦阳迁郯县(今浙江嵊县)双井,黄瑕一支迁江西丰城洗江,黄琰、黄璞同迁江西弋阳,黄琛一支徙居江西清江,黄圯迁居江西洪州分宁(今修水),黄琬一支徙居建宁浦城(今福建浦城),黄珍的两个儿子黄兰、黄苣则分别徙居江西崇仁和浙江湖州。

② 邵武黄姓:这支黄氏,最初是由江夏北迁至中原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县),然后再折而向东,于隋唐之时再迁居于福建邵武。

黄峭山,为海内外黄姓万派共宗的邵武黄氏大显祖。其名,其事,虽不见于经传史志,但在黄氏族人中、在黄氏家乘中,他事迹独特,名望尊显,流传久远,几乎无人不晓。黄峭山名黄峭,字峭山,又名岳,字实登,号十郎。唐末五代人,是邵武黄氏始祖黄惟淡之孙。黄惟淡原籍河南光州固始。据福建《麟峰黄氏家谱·旧序》,唐末昭宗景福二年(893年)九月,以王潮为福建观察使,“潮始人闽”。黄惟淡也于此时带领家族随王朝、王审知兄弟自光州固苎迁徙至福建,初居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不久迁居邵武,苎籍邵武平洒乡(今邵武市水北乡旧县村),成为后世闻名的邵武黄氏一派始祖。

黄峭山他娶了三位才德兼优的夫人:第一夫人上官氏(亦作官氏),诰封一品夫人;第二夫人吴氏,诰封一品夫人;第三夫人郑氏。这三位夫人各生7子。这21个儿子,个个功名卓著,成就斐然,而且子孙兴旺,后嗣蕃昌。

五代后周广顺元年(951年)正月初二,年已八十高龄的邵武和平黄氏大族祖峭山公,将21房子孙召集齐全,然后当众宣布了一个重大决定:将黄家自春申君以后数千年所积累的祖产——铜钱80万贯,金银800余称,一并均分为21份,合令三妻位下共21房子孙,各领祖传家产一份,随即离开家乡,另立基业,各自自谋发展。当时三位夫人啼泣请求,峭山公便对原来的决定稍作改动,重新宣布:除官、吴、郑三位夫人名下各留长子一房奉养老母以尽温情之义以外,其余18房子孙,不许恋此一方故土,须各自信步天下,择木而栖,相地而居。接着,峭山公卜占离家吉日,并于这一天将新修的《黄氏家谱》21套,分授21子,各领一套,嘱令他们随身携带,妥善珍藏,不忘所出。

邵武黄氏的这次大分析,以及随之而来的迁徙流布,相当多的黄氏谱牒都有详细记载。父子兄弟作别时,峭山公曾规定,以21子所徙居之地的名称,代替21子之名。

③ 客家黄氏 (属邵武分支)

宁化客家黄氏是峭山公的支裔,其开基始祖是峭山公的第九子黄化。

黄化,字惟枋,号从章。又名黄宁,或黄朝化,都是因迁居地“宁化”而得名。他生于五代后梁癸酉年(913年)正月十一日,原籍邵武禾坪。公元951年邵武黄氏大分析时,黄化即领家室自禾坪再向西南徙居汀州府宁化县,落籍宁化石壁村,开拓新的基业。黄化在宋初中第十九名进士,官任左御史、广州刺史等职。黄化的后裔,在闽粤为官任职的不少,子孙极为兴盛,遍布闽、粤两省各地。黄化被尊为闽粤客家黄氏的始祖,为许多黄氏家谱所尊称的著名的“宁化公”。

④ 嘉应客家黄氏 (宁化客家黄氏分支)

嘉应客家黄氏的开基始祖名叫黄僚。据宝安坪山谱和鹳薮谱,黄僚,亦作黄辽,字海虎,号良臣,南宋(一说元代)人,是峭山公第八子黄化的裔孙。是南宋时期进士,初任大理寺丞,隆兴三年(1165年)升琼州太守,为官海南。任职期满后告老还乡,途经嘉应时,爱此地水秀山清,便卜居于嘉应州城西厢五马坊水巷口。黄僚移居嘉应后,家族兴旺,成为当地望族。其子孙广布于粤、闽、赣三省各地。在嘉应州城的黄氏宗祠里,至今供奉黄僚为始祖神。

福建邵武黄氏许多支中除了最著名的一支峭山派,另外黄膺派也很著名。

黄膺,据多种文献资料所述,他是唐中叶人。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后徙居福建邵武,成为邵武黄氏一派始祖。

黄膺的后裔,非常显贵,北宋时出了著名的尚书右丞黄履和大书法家黄伯思,因此,家族名扬天下。

6、明清时期的迁徙

① 迁往台湾的黄姓:

明末清初,闽粤一带的黄氏,有一部分迁往台湾,人丁兴旺,与陈姓、林姓、郑姓,成为台湾的四大姓,素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的美称。后来,黄氏又播迁到了海外。

早在明代以前就开始东渡海峡,迁徙人台。尔后,他们世世代代生息繁衍于此,开拓宝岛,艰苦创业。台湾的发展历史进程,将深深地铭记下他们不朽的功绩。

明朝天启末年(1625—1627年),福建大旱,郑芝龙便舟载饥民数万人人台,其中有大批黄姓成员。但见于史籍记载的最早迁台黄氏,是明末南安人黄正束,他在明崇祯十年 (1637年)移居今台湾马公,后支分澎湖湖西。这以后,黄姓之人台者,便源源不断,到了清代的前期和中叶,便形成丁高潮。他们大多来自福建的泉州、漳州、汀州和广东的嘉应、潮州、惠州等地,散居于台湾各地。他们往往成为后世台湾黄姓各支派的人迁始祖。

据《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节选《桃源蓬莱黄氏族谱》记载,福建永春县桃源蓬莱黄氏家族第十四世的黄毓盼,第十五世的黄宗选、黄宗琅、黄宗瑶,第十六世的黄文令、黄绍养、黄绍禁,第十七世的黄克凉、黄克甚、黄克读、黄克炉,第十八世的黄鸿钗、黄鸿胖、黄开仓等大批族人,都先后渡海徙居台湾。

晋江《安海金墩黄氏族谱》即记载,该族第十一代有黄贻鼐,第十二代有黄微熔、黄素官、黄光辉,均居台湾。

光绪《临海黄氏家谱》(抄本)所载,福建泉州临海黄氏,在清乾隆年间便有人开始迁往台湾。此后,该族子孙多有徙居台湾淡水、基隆等地者。如第六代有儒生黄王艺,于雍正时游学台湾邦寮浪桥,后来就落籍台湾;第八代有黄佳和迁往基隆、黄昕移居淡水;第九代有黄豆附徙台湾、黄牒居淡水、黄情迁鹿港;第十代有黄公体、黄蜂、黄熙等迁居台湾。

台湾黄姓,遍布全省各地,尤以澎湖列岛和台湾西海岸的基隆、淡水、桃园、新竹、苗栗、鹿港、南投、虎尾、台南、屏东沿线地区为多。

② 移居海外的黄姓

东南亚印支半岛、南洋、欧美澳等世界各地,到处都有他们在拓荒,在建设,在创造奇迹。

越南 黄姓移居越南,很可能早在黄国灭亡后不久就开始了。当时有大批黄姓遗民被楚国强迫迁徙到江南越人居住地区,加入了越人队伍。随着越人的不断南迁,黄姓也随之迁入越南。不断南迁的黄姓中,有秦汉山越黄氏,有六朝唐宋的黄洞蛮,有明清岭南壮、瑶等族黄姓。越南人中的黄姓,绝大部分是上述移民的后裔。这些越人黄姓后裔,又从越南继续扩展,至今已广布于印支半岛各国。

在历史上,还有一些黄姓中国人,由于政治避难、经商等原因迁居越南。明亡后,许多黄姓遗民不甘事清,纷纷外逃避难。1679年,中国龙门副将黄进与总兵杨某等,率3000余众、战船50余艘,逃往越南。阮氏王朝迫使他们进入东浦(当时属柬埔寨)地区。从此,这批人及其后代便在东浦定居下来。当今,黄姓已繁衍成为越南十大姓之一,在越南全国的200余个姓氏中,黄姓是人口数排在第八位的大姓。

泰国。是中国黄姓移民较早、人数很多的国家之一。据有关资料统计,泰国黄姓现有30余万,在泰国华人社会中有很大的影响。泰国黄姓华侨、华人,不仅建立有自己的宗族组织“泰国黄氏宗亲会”,还积极参加当地华侨华人的社会活动与社团组织。

南洋。大约是在元朝末年,黄姓移居南洋。当时一位名叫黄森屏的官员奉命出使婆罗国(今文莱)。他到达婆罗后,便在婆罗国留居下来。之后,他以杰出的才干被推为文莱华人的领袖。后来,成了整个婆罗国的统治者——苏丹(实即国王)。他去世后,葬在文莱,子孙世代留居于此,且极为显赫。黄森屏生有一女,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嫁给渤泥(即文莱)第二苏丹阿合曼。阿合曼逝世后,黄森屏的女儿便继位为文莱国王。自此以后,文莱国王按女性血缘世系传递。第一位渤泥女王黄氏去世后,王位传给了她与阿合曼苏丹所生之女。至本世纪,文莱国王已传20余代,他们都是黄森屏的女性直系后裔。历史上文莱王室便奉黄森屏为始祖。

明代开始,迁徙南洋的黄姓大增。公元19世纪,由于中国封闭的国门被西方殖民列强的大炮轰开,因而出现了沿海居民移居南洋的高潮。黄姓也是如此,移居南洋的人数迅速增长,仅据菲律宾殖民政府1893年和1894年的统计资料表明,在当时移居菲律宾的近10万华人中,来自福建晋江、同安、南安、龙溪等地的黄姓华侨就有数千人之多,在当时旅菲华人七大姓中名列第二,仅次于陈姓。至今,菲律宾黄姓人口已发展到了5万余名。

此外,在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也有大量的黄姓华人华侨。近代以后,南洋黄姓华侨华人为了联络同宗,都纷纷建立了各种宗族组织。在菲律宾,建有黄江夏堂;在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建有江夏公所。此外,南洋黄姓华侨还在新加坡建立了统一的“南洋黄氏总会”。

移居欧美澳黄姓移居美洲的历史,始于19世纪50年代。在早期的美洲华侨各姓中,黄姓人数最多,主要来自广东,其次是福建。广东华侨,又主要来自兴宁、新会、开平、恩平四地,故称“四邑人”。在1850年成立的美国华侨社团“四邑会馆”中,黄姓人数最多;1854年由广东兴宁华侨创建于三藩市(即圣弗朗西斯科,又称旧金山)的宁阳会馆中,黄姓人数在26姓中排名第一;在1876年由开平、恩平两地侨民在旧金山成立的合和会馆中,黄姓在7大姓中名列第二。至今,在全美华裔各姓宗亲中,黄姓宗亲人数仍然是最多的。

家族名人

黄歇 游学博闻,楚考烈王以之为相,封为春申君。相楚二十余年,食客三千多人。娶李园之妹,知其有孕,纳于考烈王,生幽王。后李园用事,忌春申君,遂伏死士于棘门刺杀之。

黄初平(黄大仙)黄初平,晋朝丹溪人。十五岁时他去放羊,有个道士见他本性善良,把他带到浙江金华山石室中,收他为徒。一学就是四十多年。他的哥哥黄初起一直都在寻找他,经过这么多年都没找到他。后来在街市上看到一个道士在占卜,黄初起就问他弟弟在那里?道士说:「金华山有一个放羊的小孩,姓黄名初平,是你的弟弟不是?」初起听到之后,立即跟道士到金华山寻找。兄弟相见后悲喜交集,哥哥问弟弟道:「羊在那里 ?」黄初平指着白色的石头说:「就在那儿」,并喊:「羊起来」於是白石头都站起来变成山羊,有数万头。初起惊讶不已,便跟初平学道。他们俩个都成仙了。黄初平别号「赤松子」。

浙江金华有黄初平的赤松观,香港的黄大仙祠,就是浙江金华的「分庙」,黄大仙即是黄初平,极受崇拜。

黄霸 (前?~前51)字次公,西汉淮阳阳夏人。少学律令,武帝末,补侍郎谒者,历河南太守丞,时吏尚严酷,而霸为政宽和。尝从经学家夏庚胜治尚书。官至丞相,封建成侯,卒谥定。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宋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合称苏门四学士。工诗,为江西诗派的开创人,并擅行、草书。着有山谷内集、外集、别集、词等。

黄巢 (?~884)唐曹州人。出身盐商,积财聚众,尤好收留亡命之徒。唐懿宗以来,因皇室奢侈过度,赋税沉重,加上连年发生水、旱灾,遂致民不聊生,盗匪群起。唐僖宗干符元年(公元874),王仙芝率盗匪起事,翌年黄巢起兵响应,干符五年王仙芝败死于湖北,黄巢被推举为冲天大将军,率众攻掠江、浙、闽、粤等地,广明元年(公元880)陷洛阳、长安,僖宗逃奔成都,巢自号为帝,国号大齐。唐以官爵笼络李克用相援,大败黄巢,巢自刎身亡,为害十年的黄巢之乱始告结束,史称为黄巢之乱。

黄道婆 元朝时擅于纺织技术的女工艺家。曾随崖州黎族学习纺织技术,学成后返乡从事纺织工作,促成棉纺织业的进步,使元明以后的松江细布闻名于四方。纺织业者遂立祠祭之,以感其功。亦称为黄婆。

郡望堂号

1、郡望

江夏郡:汉高祖置郡。此支黄氏,为东汉大臣黄香之族所在。治所在安陆(今湖北省云梦)。

会稽郡:秦时置郡。此支黄氏,出自东汉黄昌之后。治所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

零陵郡:治所在零陵(今广西全州西南)。

巴东郡:东汉时置郡。此支黄氏,出自东汉蜀将黄权之后。治所在鱼复(今四川省奉节东)。

洛阳郡:即今洛阳,为江夏分支。

晋安郡:治所在侯官(今福州市)。

濮阳郡:治所在濮阳(今属河南省)。

东阳郡:治所在长山(今浙江省金华)。

南安郡:治所在豕原道(今陇西渭水东岸)。

西 郡:为酒泉黄衍之后。在今甘肃省永昌一带。

江陵郡:在今湖北省荆州。

松阳郡:治所在今浙江省西南部。

张家港东渡纺织怎么样(徐福东渡去了哪里) 热门话题

固始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固始。

古代历史上有哪些巾帼英雄?

巾帼英雄,历朝历代都是非常多,中国的女性,这永远都是全世界最坚韧勇敢的女性群体,哪怕放在被吐槽千百遍“男尊女卑”的中国古代史上,也是英雄辈出。

在多少次国难临头的危难时刻,总有伟大的奇女子,和诸多热血男儿一道挺身而出,慷慨浴血国难,她们的忠烈不屈,最妙笔生花的编剧,也难描摹得出,今天讲的,是其中尤其忠烈可敬的三位。

第一位,是商朝的妇好。

在中国古代的巾帼英雄里,妇好的知名度,应该是比较低的,但她的等级,却是公认极高的:商王武丁的妻子。

她这样的身份,本可以在王宫之中相夫教子,过着无忧无虑的舒适生活,但特殊年代,却令她走上烽火战场:那正是商朝的关键时刻,外面四敌入侵,常年战火不断,这个奠定中华民族强大基石的奴隶制王朝,当时正是挑战重重。妇好,也就挺身而出,率领军队来到了第一线。

她不仅冲锋在前,更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担当指挥过多次重大战役。这个年代,也是商朝国家版图形成的重要时期,商王朝乃至华夏民族最初的疆域雏形,都是在这时期奠定。妇好的事迹,也记录于甲骨文之中,成为第一位载入正史的女将军!

第二位,就是南北朝时代的冼夫人。

身为世袭南越首领,亦是南凉太守冯宝的妻子,身份特殊的冼夫人,也赶上了南北朝重要的变革期:南陈时代!

那个时代,正是梁朝不作不死,激起侯景之乱的时候,胡兵胡将组成的侯景叛军肆虐江南,南迁的华夏文明面临灭顶之灾,存亡时刻她站出来,追随一代英主陈霸先披荆斩棘,帮助他稳定了岭南后方,助他扫平江南大乱,将重伤的华夏民族再次救回来!只此一样,功不可没。

而她更几十年如一日的,就是对朝廷的效忠,特别是在丈夫冯宝过世,岭南一度大乱时,还是她软硬兼施,把岭南地区打造成陈朝坚强后方,而在陈朝一统天下时,深明大义的冼夫人再度选择了归顺,华南与中原连成一体,冼夫人是不二功臣!

但比起这二位来,身世更叫人唏嘘感慨,武力值堪称最强的,就是明末女英雄秦良

这位重庆书香门第秦家的汉家女儿,自幼不爱红妆爱武装,少年时代就视洗夫人为不二偶像,立志挺身报国。在嫁给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后人,石柱土司马千乘后,更是夫妻并肩,常年以练兵保国为己任,著名的播州平叛大战,秦良玉夫妇率军冲锋在前,漂亮立下头功,出名大明忠勇之家。

但对这样的忠勇家族,明王朝却是刻薄无比,为大明浴血的丈夫马千乘,只因得罪太监,非但功高不赏,反而被抓入监狱拷打至死。如此深仇,秦良玉硬是默默忍下,每逢国家有难,仍是义无反顾。与后金的沈阳血战上,秦良玉的两个哥哥率军北援,血战八旗军时,却被反水的辽东明军炮击,壮烈殉国黑土地。连番的噩耗,把这个坚强的女人,推上了抗敌战场。

无怨无悔的秦良玉,在崇祯年间的北京保卫战上,再次名震天下。她亲率大军援京,令骄横八旗军一次次被沉重打击,著名的遵永大捷,正是秦良玉的“白杆兵”为急先锋。可战后论功,受宠的辽东军得到大笔饷银,秦良玉得到的只有崇祯帝几首诗。

之后多年,秦良玉回到西南,仿佛一支孤独的战旗,撑起了抗击张献忠民军的大旗,面对杀人如麻的张献忠,她以仅有的兵力一次次以少敌多,多次痛打张献忠,令四川躲过了多少次屠戮兵灾,无奈崇祯派来的宠臣杨嗣昌瞎指挥,饶是秦良玉血战最后,战局到底糜烂,四川全境沦陷。即使如此,凶残成性的张献忠,依然对秦良玉畏惧如虎,哪怕在四川烧杀抢掠,也不敢近秦良玉的属地石柱一步,多少逃难到此的乡民,凭此保住生命。

纵然那时,崇祯皇帝已然自尽,这位铁血女将,依旧保有着对大明耿耿忠诚。忠义家风,更是世代传承,独子马祥磷,也是殉国在襄阳保卫战上,噩耗传来,秦良玉眼含热泪一句话:好!好!好!真吾儿。

就在她弥留之际,同样浴血抗敌的南明永历皇帝使者,终于历经艰难来到了石柱,送来了永历皇帝的圣旨,这位一代女豪杰,本已经病到起不来床,闻讯后立刻幡然振作,精神抖擞接过圣旨,一句话慷慨表忠诚:负弩前驱,以报皇恩。

然而天不佑大明,几天之后,这位传奇女英雄就溘然长逝。但她生命最后一刻的情景,铿锵有力的八个字,字字热血不屈,足以羞死同时代诸多满嘴仁义道德,国难临头却摇身叛变的“清流名士”们,是的,羞死!

关于【张家港东渡纺织怎么样】和【徐福东渡去了哪里】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