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如虹纺织工资多少,大唐为何会在怛罗斯之战中输给阿拉伯帝国?
中国历史绵延五千年,国人对大唐绝对是念念不忘。大唐的强盛开放,让当时的中国绝对的傲视群雄。在大唐盛世,没有外族的入侵,只有大唐男儿的开疆拓土,中华民族的霸气与血性在大唐张扬四方。当时的大唐在攻灭突厥之后,在今天的边疆地区设定了安西、安东、北庭等六座都护府。统辖四方边境。
当时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着焉耆、龟兹、疏勒、毗沙等西域大小诸国。天宝年间,时任安西节度使的高仙芝平定了小勃律和车师国的叛乱,西域诸国被大唐的军力所震慑,此时唐朝的势力在中亚的扩张也达到了顶峰。
安西都护府与此同时,大唐在这里也遇到了一个强有力的对手——大食人(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帝国折戟怛罗斯当时大唐在中亚的藩国为康、安、曹、石等九个小国,中国史书称之为“昭武九姓”(汉朝时原本是住在祁连山北昭武城,后来被匈奴赶到了中亚河中地区,所以称为昭武九姓。)历来小国都要依附于大国才能得以生存。当突厥败亡之后,九个小国投入了大唐的怀抱。632年阿拉伯帝国崛起,在灭亡波斯之后,东进的阿拉伯帝国开始与大唐帝国开始接触。
昭武九姓中亚的昭武九姓左右为难,在两个大国之间左右逢源,在夹缝中求生存。公元750年,唐玄宗以石国对朝廷无礼为由,派遣高仙芝攻灭了石国。侥幸逃脱的石国王子向黑衣大食求救。
751年,高仙芝率安西军长途奔袭,在怛罗斯与阿拉伯军队相遇,并随即两军开战。此战唐军三万人,其中安西汉军两万余人,其余为拔汗那部以及葛逻禄部盟军。对面的阿拉伯呼罗珊军团四万,再加上征召的仆从国军队,在十五到二十万之间,双方兵力对比悬殊。
这场大战结果大家都很清楚了,五天激战之后,唐军人困马乏,而阿拉伯军队还在不停地增援,胜利的天平终于慢慢开始向阿拉伯方面倾斜。葛逻禄人的反叛成了压垮唐军的最后一根稻草,最终唐军大败,高仙芝率领数千残部撤回安西。
为何会败?怛罗斯之战的失败对于当时的大唐并未造成很大的影响,安西军力在战后也得以恢复。但是怛罗斯之战的失败对大唐在中亚的扩张还是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此战之后,中亚各国对于大唐的忠诚度降低,大唐在中亚的势力扩张受到了阻力。安史之乱之后,安西军入关平叛,大唐势力撤出中亚,原本信奉佛教的西域诸国迅速伊斯兰化。
怛罗斯之战对于这场战役的失败原因大多归咎于唐军的孤军深入以及葛逻禄人的反叛。那怛罗斯之战为何会爆发?葛逻禄人为何会叛?
这一切都得从高仙芝身上找原因。
高仙芝不是唐朝人,而是高句丽人(高句丽是我国东北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跟韩国人没有半毛钱关系!)。高仙芝的父亲早年加入唐军,子承父业,高仙芝也加入了唐军。
史书评价高仙芝“美姿容,善骑射,勇决骁果”,这种帅哥+猛男的结合体在唐军中很是吃得开,屡立战功,升任安西节度使。
高仙芝虽然用兵入神,但是有一个最大的缺陷——贪。史书都直言不讳地评价“仙芝性贪”。高仙芝在西域就相当于二战后麦克阿瑟在日本,肆意搜刮钱财。那个石国何敢对大唐不敬?有一种说法说是石国盛产良马、宝石、珠玉,居民大多经商,富甲一方。于是高仙芝诬告石国君主谋反,进而剿灭石国。高仙芝将石国城市血洗,而财宝却全部划入自己的腰包。《新唐书》记载,高仙芝“获瑟瑟十馀斛、黄金五六橐驼、良马宝玉甚众,家赀累钜万”。
至于葛逻禄人的反叛,这个观点在史学界也是存在一定的争议。《资治通鉴》中记载“石国王子逃诣诸胡,具告仙芝欺诱贪暴之状。诸胡皆怒,潜引大食欲共攻四镇。仙芝闻之,将蕃、汉三万众击大食,深入七百馀里,至恒罗斯城,与大食遇。相持五日,葛罗禄部众叛,与大食夹攻唐军,仙芝大败,士卒死亡略尽,所馀才数千人。”除此之外也没有别的记载了。
先不论葛逻禄人背叛是不是被冤枉,单从一件事可以看出安西军对这些附庸军的态度:高仙芝撤退时,拔汗那部军队阻塞了道路,高仙芝直接下令李嗣业部用陌刀开路,肆意杀伤自己的盟军。安西都护府对武力的过度迷信,以及糟糕的民族政策也为自身在西域的败亡埋下了种子。
全国著名的汉正街为什么不如昔日繁华了?
1、武汉居中中国,汉正街九省通衢,南来的、北往的人流物流必经之地,汉口为武汉之商贸核心,汉正街为汉口商贸之始发地。自明代成化年间汉水改道之后,两江汇合、河道大开、运输通畅了,汉口就成了商贩交集、货物周转的黄金宝地了;到了清代的嘉庆年间,汉口就发展成为了与河南朱仙、江西景德、广东佛山并称四大名镇之一了;500多年来,一直都是商贾云集、经贸繁华之地呀;从清代道光年间开始,以汉正街为商业主体的汉口茶市已经是“无数茶坊列市开,早晨开门夜深关”了。
2、一直到民国的中期,汉口茶市都是全国最大的茶叶交易中心和全国三大茶叶出口口岸之一,昔日的汉正街茶市空前繁荣。宣统元年,汉口共有茶馆250家,主要分布在汉正街一带;民国二十二年,汉口茶馆更达到373家。以至于全球的茶叶经销商中,都流传开了“茶不经汉口不香”的说法。在老汉正街里,曾经有一条巷子,因茶商云集而得名“茶叶巷”,这个“茶叶巷”就见证了老汉口在全国茶市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3、据《汉正街市场志》记载,200多年前,山西商人就通过汉江航道,从汉正街收购湖北乃至整个华中地区的茶叶远销到世界各国;然后,四川、湖南、安徽、福建等各地的茶叶源源不断地汇聚到了汉正街,再从汉口港出口,远销到了欧美市场。从汉口港出口的茶叶,一度占中国茶叶市场出口量的85%,占世界茶叶出口量的60%。
4、鸦片战争后,汉口开埠通商,在武汉市汉口沿江大道中段,江汉路以北、中山大道东南的滨江地段,有一块约2.2平方公里的土地,这里的哥特式、洛可可式、巴罗可式等欧式建筑一应俱全。这便是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上半叶汉口租界的遗存。当时,汉口的租界的数量仅次于天津,居全国第二,面积仅次于上海、天津,居全国第三,其影响力位列内地各外国租界之首。
5、民国时期的汉口市高度繁荣,包括汉阳人口曾达到百万之众,号称东方的芝加哥,1923年,汉口被设立为民国的第一个特别市,是整个华中地区的金融、商业、贸易中心,被誉为“楚中第一繁盛处”;刘献廷的《广阳杂记》称:天下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而旧时汉口则为天下四聚之首,其商贸之繁荣、交通之发达、人丁之兴旺,举国之下、无一能敌的。
6、然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近代以来,全球贸易开始转向海运为主了,海洋经济开始大规模兴起了。在中国,随着广州、上海、天津、宁波这些港口城市的崛起,武汉的地位、汉口的地位也就开始逐渐式微了,毕竟海运成本更低、运载的重量更多、辐射的范围更广了,特别是在九十年代以后,在三来一补带动下,沿海地区集聚了最广大的加工贸易、对外贸易集群了,武汉、汉口、汉正街为代表的内陆贸易就开始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昨日的荣光了。
7、其实,一直在改革开放初期,汉正街的优势还是非常明显的,那是年代中后期都是雄踞全国小商品交易的头把交椅的,1989年,有个叫钱五一的导演,还拍了一部电视连续剧《汉正街》的,当时的国家领导人还专程到汉正街视察过的。汉正街的前店后厂模式当时也是风靡一时、快进快出的典范的。
8、就是现代,武汉的经济,最早也是不输人后的。第一个外聘德国人格里希做的武汉柴油机厂厂长;最早诞生出了大名鼎鼎的荷花洗衣机、莺歌电视、长江音响、鸳鸯床单、大桥味精这些全国有名的大牌子,还有马应龙、健民药业这些百年老牌子;更有周边城市的活力二八、沙市日化、沙松冰箱、石花大曲、白云边、美尔雅这些老品牌的。但是,时不待我、商机的出现也是稍纵即逝的,中国的产业集聚沿海以后,武汉的发展,一直就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的的角色了。
9、汉正街的没落也是同样的道理,义乌的小商品、柯桥的轻纺城、成都的荷花池、广州的白马服装、杭州的四季青、江阴的食品城、织里的轻纺秀,等到全国各地的交易市场风起云涌、遍地开花的时候,汉正街也就失去了原有的优势、固有的地位了。汉正街的进货渠道、进货价格、区位交通、汇聚人流就都逐渐落后于珠三角、长三角那些城市了,而且,渐渐的拉开的距离、减少了份额了,成了现在的二流、三流的地位了。
作为巴铁的巴基斯坦?
刚到巴基斯坦,同事们都飘了,大家都准备带着鼓鼓的腰包下去“抢”空货摊,真实的巴基斯坦要比网上说得还要精彩,尤其是当地人的生活习惯,让我印象深刻,流连忘返。
我是一名远洋船员,在来之前,船长就给我们船员提前打好了预防针,提醒我们去了街上不要像一只狼一样,更不要犯了花痴紧紧的盯着女人看,更不要当面对着她们拍照,以免个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船长告诉我们,其实巴基斯坦的女人很漂亮,很可惜当地的女人没有地位,受到宗教的影响,女人只能穿长袍,裹头巾,丑与美根本没办法区分。她们虽然见到中国人会非常热情,但是中国人不能因为她们的热情被她们迷惑,否则犯了禁忌,因为当地的女人是不能随意招惹男人的,这是当地的信仰所规定的。
船长这么和我们说了,让我对巴基斯坦产生了非常大的好奇心,决定到了当地一定要下去走走。
初到巴基斯坦都说巴斯斯坦人见到中国人会非常的友好,可是我第一次来并没有感受到他们的友好,反而被他们坑了一把。
当时,我们船靠好码头后,我和几个同事一起来到了码头外面等车,当时来了一辆五颜六色的车,而且形状非常奇特,同事告诉我,这里的交通工具都是这样。
司机看到我们在等车,便走到跟前,一眼就认出了我们是和中国人,非常友好地说到:中国人,是我们最友好的朋友,还不忘竖着拇指说着。
我因为第一次来,不了解他们,当时感觉他们确实非常的友好,有亲切感,可是当我知道他把我们坑了,我才知道,这里的人很滑头,当时,我们去市里,大约路程是8公里,他要价80元人民币一位,6个同事收了我们450元。
实际上,听船长说,码头去市里8公里,仅仅只需要6元人民币就可以坐到车,看来这里的人可不是一般的狡猾,知道中国人有钱,想狠狠的坑我们一把。
来到市里街上后,看到市中心的场景仿佛让我回到了三十年的中国,到处都是人,更多是摊贩,随处都有人摆摊,走在街上,他们好像和我们很熟一样,都非常热情的叫着“中国人”,让我们特别亲切。
看到眼前的巴基斯坦,感觉和网上说的差别很大,真实的巴基斯坦是一个怎么样的国家呢?巴基斯坦人
巴基斯坦人长得很黑,当你看到他们的时候,小孩子和年轻人看上去会比较帅一些,不过也很瘦,皮肤很黑,牙齿和指甲很白。
年轻人和小孩子看起来比较有精神,稍微年长的男人,看过去就很邋遢了,而且他们都喜欢穿浅色的衣服,给人感觉很土,还喜欢穿人字拖鞋。
整个着装看起来就像是中国的乞丐一样,当然,这是当地人的风格,不存在歧视现象。
走在街上,他们唯一让我很满意的就是他们的热情度是相当高,不知道见到别的国家的人会是怎么的表情,尤其是美国人。
街上的女性,和之前船长说的一样,她们看到我们眼神炯炯,就是穿得严实,你压根看出她们到底长得如何。
值得注意的是,她们和巴基斯坦男人一样,看到中国人非常的友好,可是,你又不能对她们太友好,不然会被误认为你挑逗她们,会被当地人当成是非礼。这一点来旅游的人也需要注意,尤其是和她们握手,她们要是没有主动伸出手,你可千万不要和她们握手,否则会造成误会,后果很严重。
虽然巴基斯坦的女人地位会比印度女人高,但是在巴基斯坦宗教的限制下,女人依然是不可见人的,除非在家里。
巴基斯坦宗教
且不说宗教的好与坏,我来当地真实的感受有两点,让我敬佩又嫌弃。
当时,我们船来到了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的锚地,因为这里的人做事比较拖拉,当时我们是按照他们给我们的时间,准时到达他们的国家,可是因为拖拉,造成前面还有一条船正在离码头,我们也只好在锚地等待那条船出来后,引航员在从那条船下来,然后来到我们船上。
引航员来到我们船上,正好遇到了他们国家宗教声响起,引航员完全不顾我们船的安全,直接找了一个地方,拿出一块布就做起了祷告。
这真是很伤脑筋,我们那么大的船,刚启动主机准备进港,他不管不顾,一言不发就在驾驶台里面做起来祷告。
有点尴尬,船长又只好减车减速,在锚地危险地兜了一圈,等待引航员祷告结束。这一等就是半个小时,好不容易等到他收拾好,他才接过进港的权利准备让我们船靠码头。
当我来到街上后,我又再次听到了宗教寺里传来的钟声,大家情不自禁地都拿出了一块布,就地开始祷告,他们的虔诚度达到了一定的境界,不管地板上是有多脏,还是地板上不适合祷告,他们都会立马放下手里的活,跪下后开始祷告。
同事告诉我,这个国家一天有四次祷告时间,每次大约要半个小时,这让我有点吃不消。要是买一件东西,正好要收费了,岂不是要等老板祷告完了才来结账吗?
他们信仰虔诚确实让我敬佩,但是因为祷告耽误事情,我就觉得不合理了。
以上是我刚来的体验,感觉还是非常有趣的,下面说说我在巴基斯坦体验的其他方面。物价
物价是船员们都很关心的话题,也是来之前就听船长说这个国家的物价很便宜,呼吁我们船员难得来一次,记得多带点钱买东西。
当时,我们在街上看到了很多小摊小贩,我试问了下他们的水果物价,确实让我很高兴,一公斤香蕉68巴基斯坦卢比,约2元人民币,一公斤橙子102巴基斯坦卢比约3元人民币,出于安全考虑,同事还是建议我们去超市购买。在超市,我们看到了更便宜的价格,一公斤橙子大约只需要2.5元,一公斤香蕉只需要1元,看来当地人挺会做生意的。
在超市我发现生活家具类的会比较贵,一条凳子就要1299巴基斯坦卢比,约38元人民币,比我们国内贵很多,在我县城,同样的塑料靠背椅只需要15元一条。
难怪当地人对生活用品需求那么低,看来是有原因的。
在巴基斯坦开超市,店铺的比较少,街上摆摊的人比较多,不管是拉着板车卖蔬菜的还是骑着三角踏板自行车卖水果的,他们有些是自家种的,有些也是从批发市场拿来的。
蔬菜水果摊贩比较多,生活用品基本都是在店铺里,当地人告诉我,蔬菜水果更不赚钱,所以开店的人不愿卖,反而生活家具用品利润大,所以想要买家具的就要去店铺购买。
收入
别小看这些小摊小贩好像有很多人在购买他们的东西,当地人告诉我,他们卖水果赚不到多少钱,要是批发买水果更是赚不到多少钱。毕竟卖的人要比买的人多,货比三家,价格便宜才是王道,所以自家有水果卖得赚点钱。
当地人大多都会说英语,一个小伙子告诉我,普通人一个月的工资基本在500-900元,好一点的能达到1000元,看来他们的收入确实很低,这和他们的物价很统一。
不过,这仅仅是低层人民,中层百姓还是可以的,比如在我们船上负责卸货的工头,他算中层人民了,一个月的工资能够达到2100元,相比于在船上打工的工人工资高一倍。两千元的收入水平在当地算是什么收入水平呢?做一个简单的比喻,就如我们中国人一个月一万元的收入相当。
要说当地的高层人收入,也就是顶层人的收入那就高了,一般这种人是需缺人才,比如来我们船上的引航员,他的工资就相当高了,一个月的工资能够达到12000元,和当地人完全没办法比,不过和我们船员相比,仅仅是我们船上普通水手的工资,而我们船上船长的工资达到70000多一个月。
我们在巴基斯坦卸货三天,简单说说当地人的真实生活状态,看看他们的现状,你会觉得自己比他们活得幸福很多。
饮食方面原本我想在当地尝尝当地的美食,同事告诉我,这个国家的美食比较少,即便有也是在富人区,而富人区一般人进不去。
在穷人区,我看到当地人主要是吃面粉类食物。比如当地的卡巴吉,这是一种大饼,这种大饼单独吃不好吃,他们都是用来蘸酱吃,比如做一点蔬菜咖喱,然后大饼就这么蘸着吃。其实味道一般,我主要是觉得他们的辣椒好吃,巴基斯坦人非常会吃辣椒,这一点很奇怪。
在饮食方面,当地人的吃饭方式和印度人很像,他们认为右手是干净的,吃饭的时候就是用右手抓食,右手递东西,相反,左手是被认为不干净的,是用来清洗肛门的。当然,要是因为右手不方便抓食,和别人一起用餐的时候,一定要和别人事先说明,并表示左手已经清洗干净,不可冒昧的在大众之下使用左手吃饭,否则周边的人都会唾弃你。
工作方面和巴基斯坦人共事,真要小心,我就看那些当地的工人就可以看着这个国家的整体百姓素质,虽然说巴铁和我们很好,我赞成。
可是和这里的人共事,你会觉得很累,当地人很懒散,在工作上,他们没有紧迫感,明明一个小时可以完后的,可能就需要一天的时间才能完成。
当地人也是看人干活,老板工头在场的时候,就会装作认真在干的样子,只要一发现老板工头不在了,他们就不知道跑哪里躲起来休息去了。
所以当时,我们船上卸货的时候,大副特地给了工头一瓶可口可乐,买通工头,让工头好好盯着他们干活,工头看到可口可乐也是非常的高兴,表现出愿意为大副卖命一样。
去过当地的人应该都能看到,当地人的眼睛机灵机灵的,看过去就像不受控制的,干活的时候,明明没有看到他们正面看到老板有没有在,他们就能察觉老板走远了。
我比较不喜欢他们的一点是,当地人喜欢及时寻乐,他们赚一分钱花一分钱,今天的钱今天花,明天的钱明天赚,接着花,这让我想起了非洲人,非洲人也是这么做,但是他们这么做是因为当地有很多小偷,一不小心就会被小偷偷走,那一天的努力就白忙活了,难道巴基斯坦也是这种情况吗?
当地的底层人,基本出行方式都是走路和骑自行车,中层人都会有一辆二手的破车,在他们的装饰下,他们的车就被他们改装成了“神车”,车上五颜六色,而且车的形状也很怪异,外国人第一眼看过去肯定会认为是拉车棺材的车。
其实他们喜欢这么做和他们的宗教有关系。
巴基斯坦的基建还是可以的,不管是建筑还是道路,中国对他们施与了很大的帮助,所以在巴基斯坦,你能感觉到他们的路面硬化比很多落后国家要强很多很多。
不过当地人对交通信号灯的遵守还是比较差,有时候堵车也是气人 ,能够让你半个小时不能动一下,这是中心的情况,别的地方不存在堵车现象。
对于巴基斯坦人来说,他们自认为生活在当下还是很幸福的,尤其是他们很感谢中国对他们的援助,让他们能够拥有别的国家没有的待遇,这一点确实在当地让我感触很深。那么还有哪些是我到了当地才知道的呢?1.巴基斯坦是一夫多妻制的国家,国家不限制夫妻生育孩子的个数,所以在巴基斯坦一般家庭都有好几个孩子。
2.来到巴基斯坦,你会发现有很多女性鼻子上都会戴首饰,大大小小各具特色,要说这有什么讲究吗?我就感觉挺好看,至于是不是宗教要求还是家庭富裕的表现还真不清楚。
3.巴基斯坦的人字拖鞋好卖,当地人,男女老少都穿人字拖鞋,好像大家都很流行这种方式,当地人告诉我,去寺庙更好脱鞋做祷告。当然,也还有别的原因。
4.当地乱摆摊的还真多,想要买东西真不愁找不到地方买,尤其是蔬菜水果摊非常多,买的时候可以比比价格,买最便宜的水果就好。
5.巴基斯坦人和印度人有点像,都喜欢爬火车,不知道这是他们的兴趣爱好还是真的买不上火车票。看他们不怕危险的样子,都觉得好玩。
6.巴基斯坦是禁酒的国家,当地人是不可以喝酒的,不过当地还是有酒卖,主要是卖给外国人,要说当地人真不喝酒吗?有些人也会躲起来喝。
7.巴基斯坦有一个开斋节,只要是开斋节就会放假,当地人很享受这个节日,因为全体休息,都不需要上班,持续时间是一个星期,有点像我们国内的国庆节。和国内人不一样的是,当地人就算是给他们三倍的工资,他们也不愿干,他们都会告诉你,他们要回家陪老婆了。
8.巴基斯坦的贫富差距很大,穷人吃不起饭,富人花天酒地,一个在底层捡拾垃圾过日子,一个在奢侈的浪费食物,而且在当地,有明显的穷人区和富人区。
9.巴基斯坦有很多工艺品,不过,中国人要是想买这东西带回国还是要注意,有些东西是过不了海关的,而且买东西一定要讲价,不然你就会被坑的一塌糊涂。
对于外国人来这么一个国家,有哪些景点值得去旅游的呢?费萨尔清真寺
拉瓦尔湖
拉合尔古堡
总的来说巴基斯坦当地还是很有特色的,不仅是景点好看,而且当地的传统文化很浓重。当地人对中国人很友好,也对中国人怀着坑人的心态,他们知道中国人钱多,都希望和中国人做生意,在巴基斯坦买东西一定要记得讨价还价,坐车也一样。
来到巴基斯坦,一定要记得尊重女性,女性虽好看,但不能冒昧地和她们握手,拍照,否则犯了禁忌。
和巴基斯坦男人相处,还是要有个心眼,不要被他们的友好表现所蒙骗,不然会让自己损失很大。
你喜欢他哪首诗?
他是大唐瘦如鬼魂的短命诗人
作者:湖畔悠悠心
我来谈谈李贺其人及其喜爱他的诗作。
一.少有诗名心气盛,一言断了仕途命。
他是大唐瘦如鬼魂的短命诗人。
李商隐给他写的小传中说他“细瘦,通眉,长指爪”,李贺自己也说过自己是“巨鼻宜山褐,庞眉入苦吟”。
他的长相怪异,诗作也奇异。他的诗歌乐府诗占一半以上,当时大唐诗坛盛行七律,但诗人一首也不写,五律只有十几首,足见诗人反流俗的精神。
少儿时的李贺,本应与小伙伴嬉笑玩耍。然而他偏偏喜欢独自一人关在屋内写诗。母亲撵他出去玩耍,他却跑到坟地去研究墓志铭。家人拉他回来,他都不愿意回来。
李贺是个神童,在他很小的时候,他的诗就有名气。
他天资聪明,刻苦勤奋。他勤于积累好素材,他常常喜欢骑着一匹瘦弱的小毛驴,背着一个织锦的书囊,里面装着纸和笔,再带上一名小书童,四处去漫游。一边观看一边思考,遇到好题材,想出一些好诗句,就赶紧拿笔记下来,回家之后再仔细整理完成成诗作。
他母亲看到他这个样子,经常叹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耳!”意思就是“我这个儿子,是要把心呕出来,才肯罢休啊!”
当时担任吏部员外郎的大文学家韩愈及侍郎皇甫湜开始还不大相信这位神童,倒要看看这位奇丑的小诗人,实际如何?于是亲自登门要见见李贺。
在五代时人王定保所著的《唐摭言》中,记述了小李贺出来迎接他们挥笔答卷的情景:
“既而总角荷衣而出。二公不之信,欲就试一篇,贺承命欣然,操觚染翰,旁若无人。”
到了李贺家,稍做寒暄,两位大人当即出题。李贺从容镇定给两位大人恭敬施礼后,便挥毫写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名作《高轩过》:
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
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
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
二十八宿罗心胸,元精耿耿贯当中。
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
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
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这首诗先写了韩愈、皇甫湜二公来访的景象,接着又写了自己对他们文名、胸怀和人格的敬佩,最后又表示自己日后也会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人。
此时的李贺心中对未来还抱有无限的憧憬:
“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你瞧!当时他的胸襟抱负有多么大!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他得罪了一个小人,就是那个当时还未高升的元稹。
据说元稹早先也听说过李贺的诗名,便前往拜访。但是李贺看到元稹的名帖是“明经”出身时,便带有几分轻蔑——因为当时是重进士、轻明经。
时谚有云: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年少轻狂的他竟叫下人传话说:“明经擢弟,何事来见李贺?”
元稹在门外等了半天,没想到却等来嘲讽。便怀恨在心。
唐元和四年,诗人李贺报名参加进士考试。凭着李贺如日中天的诗名,再加上有文豪韩愈的推荐他进士及第似乎是板上钉钉的事了。然而命运偏偏安排主考官就是当年受他冷落的元稹。
元稹见考进士名单上有李贺之名,便上书称:
李贺父亲名李晋肃,“晋”与进士的“进”同音,这是犯了名讳,必须将李贺除名,才合乎朝廷的礼法。皇帝居然准奏了。
爱才的诗人韩愈闻听此事后,义愤填膺,写了篇著名的《讳辩》为李贺辩护。按照元稹的荒谬逻辑,韩愈在文中说:“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韩愈的文章固然犀利,可惜他当时也不得势,自然于事无补。从此李贺的命运跌入低谷。
倘若李贺遇到的不是元稹,以他的文才肯定会官运亨通。即使仕途平平,也不至于贫困如斯。
这正是:少有诗名心气盛,一言断了仕途命。
二.天恐文人未尽才,常使零落在蒿莱。
李贺仅仅活了短短的二十七个春秋。他从很小就体弱多病,患上肺痨,长得又这么丑怪,世俗之人嘲笑他,他虽为大唐皇家后裔,但他父亲这一辈早已破落衰败,家境贫寒,尤其是他在十岁左右,父亲就死去了,家境之难更是雪上加霜。李贺曾自述其家境说:
“我在山上舍,一亩嵩硗田。
夜雨叫租吏,舂声暗交关。”
(《 送韦仁实兄弟入关 》)
这四句诗的大意是:
“荒山上有我寒酸简陋住处,一亩薄田蓬蒿丛生稻麦无收。
下雨的夜晚差吏催租呼叫,与舂米声交错相杂吵扰不休。”
家境凄凉困苦之状,于此可见。
凭着文才去考进士完全可以摆脱困境,却被元稹取消了入考资格。仕途无望,前途渺茫,加上病魔缠身,这就更加重了一生的坎坷。
李贺就是在这样的困境中居然为我们留下二百四十多首,险僻瑰奇;色泽浓艳的诗歌。他被称为是唐代中叶的杰出诗人,在我国古代诗坛上独树一帜。
我们常常惋惜他命短,为他的命苦而叹息。我们会指责睚眦必报的元稹:为何为一句话,就置人于死地?也会埋怨李贺,当初不应嘲讽元稹。
总之命运对他太不公平!
我以为,恰恰是这样悲苦的命运
成就了他,才有了独树一帜的诗的风格。才会有诗鬼之美誉。
陆游说:“天恐文人未尽才,常使零落,在蒿莱。”陆游把艰难困苦的生活经历看做是文学家赖以充分激发创作才能的有利条件。
他说:“清愁自是诗中料,向使无愁可得诗?”
李贺自小多病,病魔缠身,他比别人过早的想到死。他憎恨死神会过早的夺取他的生命:
“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
一句“一心愁谢如枯兰”是何等的凄苦!
大好的青春年华却愁!愁的不是别的,是愁会像美丽的兰花谢了!
鲁迅说得好:“悲剧是将美好的事物撕碎了给人看。”
或许他对自己命数早已知晓。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用杜甫这句诗评价李贺极为合适。直至最后高烧不退,开始出现幻觉的时候,仍然不甘心死,希望苍天开眼,留住飞逝的时光让他再写几首诗:
“飞光飞光,
劝尔一杯酒。
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
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
“飞逝的光阴啊,你先喝一杯酒吧……不要这么急地来催命”。你看,他迷茫、孤独、悲怆之情跃然纸上。
读到这里我们该为李贺与死神抗争的执着精神落下泪水吧!
司马迁说:“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又说“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李贺何尝不是如此呢?
年轻的生命却总是在生与死之间徘徊,这是怎样的“郁结”?怎样的“愁怨”?考取进士,凭己之才如探囊取物,唾手可得,然而,一句荒谬绝伦的奏章,便取消了他考试资格,这又是何等的“怨恨”?
短短的一生他一直处于“焦虑”中。
佛洛依德认为“焦虑”是一种病理现象,它是人的能量受到压抑而产生的。一般人无力或无法释放这种压力而处于惊恐不安之中最后精神分裂。而艺术家则不然,他们把这种惊恐不安化作艺术创作的内在动力,借助白日做梦——“写作”来转移“焦虑”减轻压力避免灾难性的后果。
我们且仔细品读一下他的《秋来》这首诗吧!看看他心中有哪些“郁结”?又是怎样通过丰富的想象“述往事,思来者”转移“焦虑”把心中的“郁结”用诗作解开,避免了灾难性的后果。
秋来
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
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
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
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我们细作分析:
诗的第一二句给我们这样的意象群:在残登照壁,灯光昏暗中,有秋风吹落梧桐的声响,有秋虫因天气转冷的悲鸣,那从墙脚边传来的络纬哀鸣声,在穿着单衣的诗人听来仿佛是在织着寒天的布,(络纬,俗称纺织娘其声似纺线)那阵阵的悲鸣似在提醒人们,秋深天寒,快到岁末了,一年的时光又要过去。以上这些景语是画面里的主人公的情语:此情此景让他“惊心”令他“苦痛”。
那是因为痨病缠身,家境困苦,仕途无望——“女伤春,士悲秋”这就是李贺的“焦虑”。
仕途无望,只有写诗撰书这一条路,可是,无奈自己又体弱多病,不知哪一天就会离开人世。于是三四句道出自己的担忧:
“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上句是诗人自问,诗人感叹自己花心血写下来的文章,有谁来看呢?不让我的文章随着编的书啊,变成了花虫蛀虫吞噬成粉末。
这里李贺用的悬想视现的方法,视现了自己的书稿变成蛀虫吞噬后的粉末的画面,他担心的是自己呕心沥血的诗作在自己死后无人问津。这是他最最担心的。
诗人思前想后,焦虑得无法入睡。接着五六句:“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
诗人思索着,牵挂着,在残灯照壁、络纬悲鸣的环境中,他失眠了,这种愁肠以往的文人都用“肠断”“肠回”来形容悲痛欲绝的感情。可李贺却独创出“肠应直”的意象之词,可谓别开生面,把一个愁字写到家了:
愁思萦绕心头,把纡曲百结的心肠牵直,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愁思的深重、强烈。
这种“焦虑”怎样化解减压呢?
绝望至极会产生幻觉:
在他感叹这世上无知音之时,
诗人在焦虑中忽而产生幻觉:
诗人似乎看到淅淅沥沥冷雨中,好像看到有一美人之魂飘过来了,就在窗户边,她怕是想来吊唁我这位穷困潦倒,痛苦交加,即将死去的读书人吧。
幻觉是诗人的心灵自救。这种无奈更令人心碎震惊,如果你能理解此时此地的绝望中的诗人的心境,你绝不会因半夜里飘入诗人室内的女鬼魂而产生恐惧,你更多的是对诗人的同情和怜爱。
自古以来只有活人来吊唁死人,到诗鬼李贺这儿,却鬼魂来吊唁他。为何他会有此等奇想?那是因为他是一个常年病重,心灵在生与死,人间与地狱之间苦苦挣扎的人。人间无可依赖,绝望的他只有求助不久的将来自己也会与其为伍的冥间鬼魂来慰藉自己了。这份孤苦,这种凄苦,这期间的绝望该是何等的深沉!
我以为诗中站在窗前看着他编撰诗搞的的“香魂”很可能是李贺曾经的“恋人”。
有传说:在李贺艰难的日子里面,也不是没有过快乐的时光。李贺曾喜欢上了一位女子,只可惜,关于这位女子的生平,并没有详细的记载。然而,这样快乐的时光,也没能持续下去。这位女子红颜薄命,没能等到李贺的告白,也或许是虽然告白了,两个人没能成为夫妻,在这位女子去世之后,李贺的世界又变成了一片黑暗,唯一的光源也熄灭了。这使得李贺的内心更加的阴郁,这就更加重了他的病情。
我想任何想象都源于诗人的生活。在这个孤寂的秋夜,当诗人担忧自己的诗作无人问津时,恐怕最易想起自己的红颜知己了吧。
我们最后看诗的最后两句:
“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诗人“述往事,思来者”可以说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他的思绪又驰骋到南朝宋鲍照的诗作。宋鲍照,他的诗多抒发怀才不遇之情。这一点和李贺心是相通的。于是“诗鬼”给我们展现了这样的一幕:
在那寒冷的秋夜坟场上,那些鬼魂都在诵读着鲍照的诗句,他们都感觉自己怀才不遇,心中也都很悲苦,他们的悲苦之恨就像萇弘碧血那样永远难消。
诗人表面上是说鲍照,实际上是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胸中的块垒。志士才人怀才不遇,这正是千古同恨。
李贺正是通过:香魂来吊、鬼唱鲍诗、恨血化碧等等形象来表现诗人抑郁未伸的情怀。诗人在人世间找不到知音,只能在阴冥世界寻求同调,以化解内心的焦虑求得缓释内心的高压。
我国有“诗穷而后工”的说法。这里的“穷”不只是表示穷困主要是表示诗人坎坷的人生境遇。以及由这种境遇所激发出来的感愤不平之情。正所谓“愤怒出诗人”。
屈原的“忧愁幽思”;鲁迅的“横眉冷对”;托尔斯泰晚年的内心的孤独和费解的出走;梵高的精神分裂;苏轼、陶潜、谢灵运、杜甫、李白悲愤积郁于中不能自己。李陵降胡而悲;蔡琰被掠失身而愤;司马迁的“发愤著书”……
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些作者都是经历过痛苦不幸“意有所郁结”,才会获得强烈的创作心理动力和才能,写出有特殊感染力的作品。
李贺就是典型的一位“穷愁之气”
贯穿一生却能做到: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韩愈语)的伟大诗人。
三.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
如何评价李贺的诗歌创作。至今为止我觉得只有大文学家韩愈讲得最贴切最生动,就是那句:
“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这句话的意思是:把肝剖成片作为纸,让血滴出来作为墨水,用来写文章。
对于写作李贺自己也有自评,他说自己:“吟诗一夜东方白”;“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镜中聊自笑,讵是南山期。”从这些诗句中我们看到李贺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和创新。
如何评价李贺的诗坛形象我觉得
台湾诗人洛夫对李贺的想象描绘最传神:
石破!天惊!一股阴间的风吹入大唐诗坛
石破!天惊!一场凄苦的秋雨被一句句阴森的诗句击中,惊吓得骤然凝止在半空。一位瘦如鬼魂的男子,斜骑一头毛驴从长安城踽踽而出,像一支舞动风雨的狼毫,用他那宽大的衣衫挥涌起一片阴间的风雪,将那些骇人的诗句抛进大唐的诗坛。
如何评价李贺的诗作地位,我列举以下事实,大家自有公论:
文学家韩愈及侍郎皇甫湜亲自拜访李贺并邀请李贺到自家做客;李贺在河南考试得到韩愈的赞誉。韩愈为李贺鸣不平特地写下《讳辩》。
李商隐为他写《小传》;杜牧为他的诗集写序:
“皇诸孙贺,字长吉。元和中,韩吏部亦颇道其歌 诗。云烟绵联,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 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洁 ,不足为其格也;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 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 也;荒国陊殿,梗莽丘垄,不足为其恨怨悲愁也 ;鲸呿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可以说极尽赞誉之词。
毛泽东推崇他的诗。毛泽东在给陈毅将军的信中说:“李贺诗很值得一读,不知你有兴趣否?”在毛泽东的诗词中多次化用李贺的诗句。可见对李贺诗的喜爱。
鲁迅收藏专辑中李贺的诗最多。
鲁迅先生同情李贺的不幸,且“年轻时较爱读唐朝李贺的诗”,在他手书古人的诗文中,李贺是最多的一位。
从这些事例中我们应悟出李贺诗的分量。
李贺是中唐继李白之后又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他在诗歌创作方面极富创造性。他的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语言瑰丽,可以说他在中唐诗坛,乃至整个中国诗歌史上是一个异军突起、独树一帜的天才诗人。
可惜我国曾有一段时间,无论写文学史还是大学讲堂谈到李贺仅几笔带过。近年来对李贺的研究热闹多了。但对他及其诗作的研究仍欠深入。
由于本文重点谈的是“诗穷而后工”;“焦虑出佳作”
本文没有对李贺的一些传统的代表作如:《雁门太守行》《吕将军歌》《金铜仙人辞汉歌》、《李凭箜篌引》、《苏小小墓》等进行赏析。这些篇章大有深探其幽的必要。有时间再聊吧!
谢谢!
关于【佛山如虹纺织工资多少】和【大唐为何会在怛罗斯之战中输给阿拉伯帝国】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