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记忆是什么,你听过的曲折离奇的案情故事有哪些?
这个故事是真实案件,案情曲折迷离,峰回路转。各位看官稍不留神,就有可能云里雾里,找不清凶手是谁了。
一、离异女子家中失窃,现场诡异疑点重重
2005年12月16日一早,陕西省定边县公安局接到报案,报案人万红是一离异单身女子,她去外地两天回家后,发现家里的现金、相机和贵重饰品不见了,和她共同居住的一个亲戚家女孩也奇怪地联系不上了。
警方前往万红家中。一位经验丰富的警察一进房间,马上就感到异样——这起盗窃案的现场太反常了!经过初步勘查,警方发现了四大疑点:
1、现场特别干净整洁,像被人刻意收拾过。
一般盗窃案现场经过窃贼翻找,显得凌乱不堪,而万红家中的每个角落似乎都经过细心打扫,一点看不出盗窃迹象。
2、家中门窗完好,均无撬动痕迹。
盗窃者从哪里进来的?
3、家中丢失财物并不多,但有三件物品被挪动。
一是菜刀,原本在厨房煤气灶旁,现在被发现在餐厅里柜顶上。二是万红卧室柜顶上放着的两只行李箱,现在只剩下一只,较大的拉杆箱不知去向。三是家里的一个方凳,被人放在单元楼出口处。
4、同住者乔丽去向不明。
乔丽时年24岁,是万红远房侄女,两人感情很好。乔丽在当地一家移动公司工作,已经几天没到单位上班,电话关机,家人无法联系上她。
种种迹象,警方意识到这绝对不是一起简单的盗窃案。
在现场又找到了乔丽的各种随身物品,还在她卧室里枕头下找到一张6千元的存折。更为严重的是,警方在卫生间瓷砖缝隙之间、坐便器的底座隐蔽处都发现了少量血迹。经与乔丽父母DNA比对,这血迹正是乔丽的。
警方排除了乔丽盗窃万红财物后潜逃的可能性。难道乔丽在万红家里发生了不测?
二、“小东北”别女友离奇失踪,警方千里缉凶再生疑云
警方成立专案组,围绕着万红和乔丽的熟人朋友开展摸排,将数百名相关人员一一排除。乔丽仍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没有人知道这位才参加工作的美丽女孩身在何处。
万红突然想起了一个人,他叫“小东北”,是自己男朋友在银川租住房的邻居。在乔丽失踪的前一天晚上,“小东北”曾经来过她家,说到定边来会网友,钱丢了,找她借20元钱。当时,乔丽也在场,并在“小东北”和自己在卧室闲聊时找个借口叫走了自己。
警方觉得这个“小东北”非常可疑,立马赶到银川,却发现“小东北”早已离开租住地,不知去向。邻居们都是租客,只知道他没有工作,根据他的口音叫他“小东北”,没有人知道他是谁,来自哪里。
案发前一天来到定边,回到银川后又突然消失,“小东北”的嫌疑上升。警方通过多种渠道寻找他,但他像人间蒸发了一般,始终杳无音信。
案件就此搁浅。
乔丽父母仍抱着一线希望,到处寻找女儿。父母思女心切,精神恍惚,一家人饱受折磨。
转眼案件进入第三个年头,当地警方抽调精干力量,全力查找“小东北”下落。
经过多方努力,终于打听到“小东北”有个女朋友叫平平,宁夏隆德县人,跟他同居两年。而这位平平也没有固定工作和住所,警方足足花了半年时间才查找到她。
平平说,2005年12月10日左右,即乔丽失踪后的前4天,“小东北”跟她吵架后离开了。而12日16日,也就是乔丽失踪后的第3天,他又回来了,匆匆收拾行李后跟她告别,从此就彻底消失了。
从平平那里得知,“小东北”是河南洛阳人,真名叫权威!
“小东北”终于现形了!警方马不停蹄赶到河南洛阳,却意外“得来全不费功夫”。原来,这个名为权威的隐身人正在监狱里坐牢,他因犯强奸罪被当地法院判刑8年。
警方信心百倍提审权威,却发现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问题。原来,这个权威在2005年8月2日时开始被羁押,中间一直关在监狱里。而乔丽失踪时间为2010年12月14日,常威正在监狱里服刑,不可能去作案。
警方从监狱了解到权威没有保外就医,也没有假释,从末脱离监管,心里一时凉了半截。
警方转念一想,如果权威被羁押没有作案时间,那么在2010年跟平平同居的人又是谁?警方赶紧将监狱里的权威拍了照片,找来平平辨别,平平一口咬定他就是“小东北”权威,万红和男朋友也说这个人就是“小东北”。
这下子警方彻底糊涂了,百思不得其解。
三、赴东北查“小东北”底细,双胞胎换名真相浮出
看来所有的疑团只有到权威家里实地调查,或许才能找到答案。
警方找到权威家,发现权威家人早已卖掉房子,不知去向。不过,从他原来邻居的口中,警方得到一个惊人的消息:权威还有一个双胞胎兄弟,叫权超,跟他长得一模一样,外人很难识别!
警方眼前一亮,莫非监狱里关押的并不是哥哥权威,而是弟弟权超?
警方进一步打听到,弟弟权超左手小指少了两个关节,是因为他当年赌博被父亲教育时发狠剁掉的。警方再次来到监狱,果然,监狱里关押的这个左手小指少了一截,可以确定是弟弟权超!
原来,弟弟权超劣迹斑斑,他在1995年因犯盗窃罪被判刑5年,这次又犯下强奸罪,他担心累犯会加重处罚,所以就冒用哥哥权威的名字来服刑。
专案组驱车北上赶往权威黑龙江老家,终于打听到了权威的下落。
真是无独有偶,这个权威也正在黑龙江监狱里服刑!真服了这对双胞胎,真正是无犯罪不兄弟!
他于2008年1月因犯盗窃罪被大庆市法院判刑10年,只不过是由于他的名字被弟弟冒用,他只得用弟弟的名字“权超”坐牢。
警方从2005年12月案发起,转战河南,北上东北,用了整整4年时间,终于找到最大的嫌疑人——“小东北”权威!
但权威身上仅仅是集中了诸多疑点,警方并没有掌握直接证据证实是他作案。如果权威拒不承认,案子很可能再次搁置。警方决定先不提审他,而是想方设法寻找新的证据。
当地一位资深刑警将目光盯在万红家那把菜刀上。据万红讲这是一把新菜刀,但老刑警发现菜刀刀刃上却出现了几个豁口。他判断豁口应该是砍击圆柱状骨骼所留下的,推测凶手使用过这把菜刀来杀人分尸。
这把菜刀已经被凶手清洗得非常干净,当年没有提取到相关证据。但现在使用新的勘查技术,有可能找到凶手在菜刀上留下的生物检材。
这几乎是警方唯一的希望了!
天不藏奸!这把菜刀送检后,果然在刀具和木柄的连接处缝隙里,提取到了脱落的人体细胞,经过DNA鉴定,与权威的DNA数据完全相同,警方终于掌握了铁证!
警方连夜赶往黑龙江监狱,将权威押解回定边。铁证如山,权威交待了犯罪事实。
案发当晚,权威在花光了头天晚上借来的20元后,再次来到万红家来借钱,同独自在家的乔丽发生了口角。他残忍掐死乔丽后,用那把菜刀分尸,并将尸骸装进万红家中的拉杆箱里。夜里二三点钟,他原本想搭万红家里的凳子翻过小区围墙,但围墙太高,就把凳子丢弃在楼梯口,叫醒门卫室值班大妈,逃出了小区,将乔丽尸骸丢弃在一口机井中。
警方在机井内找到了乔丽的尸骨和生前佩戴的发夹。
6年后,这起诡异的杀人分尸案真相大白。
那只重见天日的发夹,似乎在张开嘴巴为它的主人大声的控诉!
在农村有种潮流叫的确良?
对于七八十年代的人来说,很多孩子过年才能得到一件“的确良”的礼物,因为一件“的确良”所花的钱可以买20多斤肉,它也见证了中国的变革。
什么是“的确良”?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人口众多,耕地有限,吃饭穿衣都要靠土地种出来,那个时候,人们生活水平偏低,身上穿得几乎都是粗布缝制的衣服,大街小巷都是缝纫店,裁缝在当时可算是有“大能”的一群人。但那时刚解放没几年,由于战争的原因,国家倡导大量种植麦子、水稻、玉米等,棉花种植得很少,因此棉布变成了紧缺品,为了控制棉布的储存,1954年起中国开始发放布票。而想要买到棉布做衣服,有钱都不顶用,一定要有布票才可以,因此很多人有钱也买不到布,尤其是底层的劳动人民。因此,从建国初期一直到70年代,很多人穿的衣服都是带有补丁的,因此在民间有这样一句俗语: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从这句话就能看出来,那时候人们的衣服刚买回家不舍得穿,只有过节的时候才穿一回,因此前三年还像新的一样。但是由于粗布放置时间长了会褪色和褶皱,后面三面就经常穿在身上了,又因为布料很难买,所以就算破了,缝一缝、补一补还可以再穿三年。更普遍的是,那个时候每家的孩子很多,而且年龄相差都不大,因此,还出现了一种更普遍的情况:老大穿,老大穿,老大穿完老二穿,老二穿完老三穿,缝缝补补十几年。因此,为了解决人民穿衣的问题,就需要找一种可以替代棉布的产品,像布一样可以做成衣服,就能解决人民穿衣难的问题。而就在这时,广州地区的商人从国外进口了一批特殊的布料,这些布料不是用棉麻或者棉花作成的,而是找一种纤维制品。这种进口的新布料缝制的衣服,弹性非常好,也不起皱,穿在身上的气质瞬间提升了几倍,因此广州人把这种纤维缝制的衣服称为“的确靓”,意思就是谁穿上这样的衣服都会变的好看,后来传开以后,别传成了“的确良”。只不过,这样的布料很贵,几尺棉布才能换一尺的“的确良”布料,对于当时很多人来说,只能羡慕别人,自己还得坚持缝制布衣。另外,因为“的确良”的布料都是进口的,一件“的确良”卖到十几二十元,那时候的猪肉也才1块钱一斤,买一件“的确良”相当于买了20斤猪肉,一般的家庭根本不舍得。国家为了解决百姓的穿衣,以及布匹材料的进口难题,在20世纪70年代,国家投资了四大化纤基地。1979年1月,辽阳石化纤维厂织出了第一批涤纶短丝,又经辽阳纺织厂纺成涤棉细布,国产的“的确良”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在全国普及。“的确良”最初先是从知识分子,干部家庭流行穿起,后来街头巷尾的人们几乎都穿上了“的确良”,小姑娘们的“棋子衫”或“小碎花”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可是,谁也没有想到,风靡一时的“的确良”不到十年间就退出了舞台,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从麻衣到布衣,再到“的确良”,解密“的确良”消失的谜底一开始,人们都以为这种衣服穿着会十分的凉快,因此北方人还给它改名叫“的确凉”,而实际的情况,“的确良”材质衣服有一个致命缺点,它实际并不凉快。“的确良”衣服穿在身上最大的弊端是天热人也热,天冷人也冷,而且还不吸汗,每遇到雨后的阴冷天气,人身上也是冷嗖嗖的,一点也不保暖。特别是在下雨季节,人身如果不慎淋点雨,它还会一大片紧紧贴在皮肤上,看上去几乎就和裹了一层湿漉漉的塑料布似的,将身子贴得紧紧的还透明,尤其是女性,淋雨后那是相当的尴尬。即便是这样,依然没有阻挡70年代人们爱美的决心,全国各地都是穿着“的确良”逛街的人们。可是,既然人人都喜欢,为什么“的确良”后来消失了呢?伴随着工业的发展,科研人员在“的确良”布料工艺的基础上,研究出来新型的两种纤维:再生纤维和合成纤维。再生纤维是用木材,芦苇等天然原料,通过化学反应方法做成的。再生纤维又叫人造丝,它跟棉麻等天然纤维有很多是相同的,都容易被染色,都是以植物为原料经过化学加工而成的纺织纤维,再生纤维织物具有吸水性好,透气,不耐拉扯等特点,主要品种有粘胶丝,可做服装,被套等产品。而合成纤维是从石油中提炼合成的,受原料和工艺的影响,合成纤维的发展速度和发展空间远远超过了再生纤维,常见的合成纤维有绵纶,腈纶,涤纶等。
合成纤维是以石油为原料,经由人工方法合成的,所以也属于化学纤维内的一种,合成纤维非常的坚韧,易干,不易起皱,也不易与化学药品发生作用。其中,涤纶又叫聚酯纤维,自从被发明出来后,就是所有合成纤维中使用量最大的一种纤维,涤纶具有很多优良的纺织性能,用途广泛。
涤纶可以纯纺织造,也可以与棉,毛,丝,麻等天然纤维和其它化学纤维混纺交织,织成花色繁多,坚牢挺刮,易洗易干,可穿性能良好的织物,涤纶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弹性,因此坚牢耐用还抗皱,像酸,碱等化学品对其破坏性都不大,由于产量足够大,新型的纤维作成的衣服不但舒适性提高了很多,而且在防雨或者耐穿性上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因此,“的确良”的布料被逐渐的替代。
而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中国人民再也不用经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贫苦生活,除了衣服的材质更加的耐穿、耐洗之外,人们再也不用受到布票的制约,想什么时候买布就说明时候买布,这和伟大的改革开放是息息相关的。
随着更多崭新面料,如涤棉、牛津纺、丝绸、绒布格等的流行,“的确良”的地位被逐步取代,如今再提及“的确良”,只能成为老一辈人舍不得忘记的回忆了。
结语:新中国成立73周年了,老百姓衣食住行,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新中国建国初期的50年代,人们的生活清苦但是没有牢骚,遇到困难似乎也不气馁,人们对生活有着无限的向往。那个单纯的年代,女性一般穿对襟袄,男性开始则以中山装为主。中山装对于那个年代的意义不仅仅是服装这么简单,有极强的思想寓意:衣服的4个口袋,分别代表了礼义廉耻,而前襟的五粒扣子,分别代表中山先生的“五权宪说”。而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代表了三民主义,分别是指民族、民权、民生。我们国家领导人都喜欢中山装,尤其是开国大典上,集体中山装亮相,时至今日,中山装依然是我们的主要服装之一,在很多重要场合,领导人还是会穿中山装。而到了60年代初期,中国赶上了物质极度匮乏的时期,很多家庭都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家里孩子多,老大穿完,缝上补丁就给下面孩子穿,即使穿到烂到不行的衣服,也要拆下来当补丁,或者纳鞋底。这个时候如果衣服领子破了,就换一个新领子,袖口破了,就打个补丁,长袖改短袖,长裤改短裤,甚至裤子可以改为裙子,短裤接成长裤。那个时候无论家里有多么破旧的衣服,都能够给补好,而且那个时候的裁缝店生意很好,打一个补丁不收钱,只收布票。直到1964年,整个情况才有所缓和,此时流行一种油布,这种用桐油特殊处理过的布,可以起到防水的效果,用这种布做的鞋面或者外套,经久耐用。在那时每家每户只有过年的时候才有可能穿上新衣服,大家把一年积攒的各种布票,到供销社里兑换布料,供销社里的布料一般是平阳布、咔叽、灯芯绒等。大年三十的时候,孩子们把明天要穿的衣服挂在架子上,等到一大早就可以穿着新衣服,走亲访友了。而到了70年代,也就到了我们所说的,全国上下刮起了一阵“的确良”风,这种化纤布料,因为不皱褶,而且水洗不容易破,印花颜色鲜艳等特点,受到国人的追捧。当然这种衣服也有它的缺点,那就是夏天容易走光,汗水贴在衣服上,让整个身体几乎透明。这个时候“的确良”的衣服成为时尚象征,也是很多人炫耀的对象,在当时的布店里,几尺布才能换来一尺的“的确良”。用“的确良”做的白色裙子是当时最时尚的穿着,但是因为“的确良”衣服太透了,因此姑娘的内衣在阳光下清晰可见,因此,很多女性都对“的确良”望而生畏,害怕被人形容为“不正经的女流之辈”。随着改革开放的大力开展,中国的农业和工业都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粮食方面,中国人可以自给自足养活14亿人。
不但如此,我们还在20世纪前,在中原地区大量种植了棉花等农作物,而用棉花做出来的衣服穿上更加舒适,再也不像穿六七十年代那样不耐洗、不耐穿的粗布衣服了,这一切都归功于我们这个日益强大的祖国。
从“的确良”的兴起到消失可以看出中国的快速发展,而“的确良”同样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只是因为它的特殊性,被淡出历史的舞台理所当然。
但是,我不会忘记当初穿着喇叭裤和“的确良”走在大街上自信满满的模样。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你曾经干过哪些工作?
我七五年下乡知青三年,七八年顶替回城工作十三年,九二年自动离职漂流社会。
七五年下乡知青点种茶,农忙时下生产队劳动,平时一周到大队做政治老师两天。我们同社员开垦了好几座茶山,修通了樵坪至鹿角公路,挑了不少长途担子。
七八年秋顶替到重庆人交公司。公司分配到长途站,长途站里连续干了十三年,没休一天病假业务方面的活都干过。九二年因自动离职离开单位,出来帮朋友做生意,生意场的尔虞我诈让我不爽。
我又离开了宁愿挑水果卖也不再掺合。挑水果一天挣十多元钱,却好景不长,十多天后城管要收称、好话说一箩筐才算了。后坐图书馆几年,到成渝高速路口带车。
帮其他单位写广告拉广告到工地搬砖,火锅店洗碗帮私人老板值夜班,直到17年元月退休。退休金当时有两千一现在两千七。我是知青点中退休金最少的,但我觉得很幸运:漂荡社会二十多年还能退休。
残阳余晖3
杜月笙发达之后去找自己的亲妹妹了吗?
杜月笙虽然在上海叱咤风云数十年,也称得上是一代枭雄,处于巅峰时期的他,从小流氓到总统,没人不敬称他一声“杜先生”。
可是,纵然他能够在上海呼风唤雨,跺一跺脚能够让上海地动山摇,打一个喷嚏也能够让上海狂风肆虐,他的人生中却也仍有不少一生难以弥补的遗憾。
也许,让他感到最为遗憾的,除了没能跳出江湖而入庙堂之外,便是他的妹妹了——他自发迹后便开始派人寻找自己的妹妹,可是,始终没有一点消息。
杜月笙小时候的命运颇为坎坷,说是在悬崖边上跳舞也不为过。
杜月笙的父亲杜文卿是一个小米店的老板,小本经营,只能勉强维持生计。可是,后来局势愈来愈乱,杜文卿的小米店别说养活一家人了,即便只是他自己也难养活。
后来,杜月笙的母亲在家中也活不下去了,便抱着杜月笙去了小米店,一同经营这个小小的米店。
杜月笙虚岁3岁这一年,他的母亲生下了他的妹妹。
不过,也不知是他因为生于1888年阴历7月15日“鬼节”这一天,所以专克家人的命,还是他的母亲和妹妹命不好,他母亲在生下他的妹妹后一口气没有喘过来,竟然咽了气。
杜文卿看了看自己死去的妻子,又看了看膝下的一儿一女,最终做出了一个决定——将刚刚出生的女儿送给别人!
此时,杜文卿的小米店已经入不敷出,他实在没有信心既要养活自己,还要养活一双儿女,所以,他只能送走一个。
可是,儿子已经3岁,将来又要继承香火,所以他只能狠心地将女儿送了出去。
同时,为了更好地照顾好杜月笙,杜文卿又续了弦,重新娶了一个老婆,用两个人的力量去养一个杜月笙。
只不过,杜文卿自己也没撑过去,在杜月笙5岁这一年病死了,只留下杜月笙和继母相依为命。也好在杜文卿续了弦,所以才有了继母无微不至的照顾,杜月笙一生中唯一一次上私塾读书,便是他继母咬着牙缝挤出钱送他去的。
杜月笙8岁这一年,他的继母也无缘无故失踪了,没人知道她去了哪,有人说她是被人拐卖了,也有人说她只是想甩了杜月笙这个“烂包袱”。
从此,杜月笙成了一个真正的孤儿,没爹亲,也没娘疼,寄人篱下。
但是,好在一个人的命运是可以打破的,只要他敢踏出第一步。
杜月笙所踏出的第一步便是离开高桥,去了上海闯荡,他曾经落魄得灰溜溜地跑回高桥,后来重拾信心又去了上海,曾经差点病死在上海,可是,他终究熬了过去,挺了过去。
他凭着自己的一双手,在上海这个鱼龙混杂的十里洋场,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开创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帝国”。
可是,他既然曾经在上海有钱有势,能够回高桥开祠堂,引得万人观礼,也能够拍着桌子威胁洋人三个钟头毁灭租界,却为什么找不到自己的妹妹呢?
杜月笙不是没有派人去找妹妹,而是无论他怎么找也找不到。
妹妹被父亲送给别人的时候,杜月笙自己也不过3岁,可以说几乎记不住当年的事,所以,他的妹妹到底有什么特征,杜文卿留下了什么信物,又或者送给了谁,他一概不知。
他查来查去,最终只查到了一个线索——他的妹妹被送给了一个姓黄的宁波商人。
然而,这个线索和没有线索也没有什么分别,姓黄的商人太多了,即便只是宁波一地,姓黄的商人也说不清。
更何况,谁又能确定这个商人后来回了宁波?
此外,这个姓黄的宁波商人是做什么生意的?是买卖人口,还是正经生意?如果是买卖人口的话,杜月笙的妹妹是不是已经被买到了有钱人家当丫鬟,或者卖到了青楼?
最后,杜月笙的妹妹是否仍然活着,也是一个未知数。
所以,不论杜月笙在寻找妹妹一事上花了多少钱,用了多少时间和精力,他也始终没有找到她。
不过,杜月笙当时为了找到自己的妹妹,弄出了很大的动静,可谓是人人皆知,所以便有不少人为了从他手上骗取钱财,给他提供了一些假线索。更有甚者,则是直接冒充他的妹妹,想要摇身一变飞到枝头,成为一只金凤凰。
这也让他越来越谨慎,所以,他也从翻山倒海的找变成了让人暗中继续查找。
实际上,杜月笙一直没有放弃过寻找自己的妹妹,他在1949年离开上海前往香港之前,仍然在找,只是终究没有找到。
因为几乎没有任何线索,唯一的一条线索也是有等于无。
即便他曾经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对于自己的这个妹妹,他也只能引为终身之憾事了,没有人的人生能够完美得没有任何一丝遗憾,也没有人能够永远风光,即便这个人是杜月笙也不行。
杜月笙一生谋求洗白自己,跳出江湖之外,跻身于庙堂之间,却也始终不能如意。
1949年,杜月笙拒绝了蒋志清的邀请,没有去台湾,当然,他也没有选择和黄金荣一样留在上海,而是去了香港。
1951年8月16日,杜月笙在香港病逝,只留下10万美元的遗产,也留下了人们对他的争论不休。
关于【纺织记忆是什么】和【你听过的曲折离奇的案情故事有哪些】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